七上文言文复习专题介绍.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七上文言文复习专题 童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作者沈复,字三白,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清代文学家。 二、读准字音 童稚(zhì)藐小(miǎo) 拟作(nǐ) 怡然(yí ) 土砾(lì) 壑(hè) 唳(lì) 三、语境释义 1、通假字。 强:通“僵” (jiāng),僵硬的意思。 2、成语。 明察秋毫: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怡然自得: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庞然大物:庞然,高大的样子。指高大笨重的东西。现也用来形容表面上很强大但实际上很虚弱的事物。 夏蚊成雷:夏天蚊子的声音像雷声一样,形容蚊子很多。 ▲▲3、其它重点实词的意思、虚词的用法见课本和笔记。 四、重要翻译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5、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6、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7、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五、整体把握 本文围绕“物外之趣”记叙了童年时的几件趣事:一是把蚊子成雷当作群鹤舞于空中、鹤唳云端;二是将丛草、虫蚁、土砾分别当成树林、野兽、丘壑,神游其中;三是观虫时驱赶癞虾蟆。首段先点明主旨“物外之趣”,二、三、四段记事分述。作者以“物外之趣”统摄几件事,意在说明他年幼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物外之趣是体现全文中心的词语 六、阅读探究 1、第①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从第一段来看,小时的我有怎样的本领、习惯和收获? 作用:点明题旨,统领全文。 本领:张目对日,明察秋毫。习惯: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收获:时有物外之趣。 2、“必细察其纹理”这句话中的“其”指代什么?  指代藐小之物 3、作者幼年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若不用原文回答即为:目力过人,善于观察周围细小的事物,并且富于幻想。 4、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 ①观蚊成鹤。②神游山林。③鞭打虾蟆。 5、表现作者心情的词语有哪些?有怎样的作用? 词语:“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呀然一惊”。作用: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儿童观物时的心理,表现了“物外之趣”,使读者如身临其境。 6、推测作者将癞虾蟆“驱之别院”的目的。可能为“二虫”复仇,主要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7、最后一段表现作者“童稚”的语句是什么?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8、作者获得“物外之趣”的基础和关键是什么? 基础:细致的观察。关键:丰富的想像。 9、从文中可以看出“物外之趣”是怎样得来的?我们怎样才有“物外之趣”? ①有强烈的好奇心。②有细致的观察力。③

文档评论(0)

kehan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