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卡尔身心二元论和对英美心灵哲学影响.doc

笛卡尔身心二元论和对英美心灵哲学影响.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笛卡尔身心二元论和对英美心灵哲学影响

笛卡尔身心二元论和对英美心灵哲学影响摘 要:当代英美心灵哲学根源于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笛卡尔在古希腊以来哲学土壤的基础上,运用“普遍怀疑”的方法确立了心灵哲学的实体二元论立场,而该立场对笛卡尔之后的心灵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克服笛卡尔身心关系理论的固有缺陷,后世心灵哲学家发展出行为主义、物理主义、功能主义、强人工智能等多种哲学路径,然而至今没有一种路径成为业界的共识,其根源在于迄今为止我们对认知和智能的本质缺乏真正的认识 关键词:心灵哲学;身心二元论;身心关系 中图分类号:B151,B503.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XX年代,行为主义逐渐被一种叫做“物理主义”的学说所替代。“物理主义”有时也被称为“同一论”,因为它宣称心理状态与大脑状态之间具有同一性。同一论又可分为“类型同一论”和“个例同一论”,前者认为,“每一类型的心理状态都等同于某种类型的物理状态”,后者认为,“每一个心理状态的个例都等同于某种物理状态的个例”。显然,“个例同一论”比“类型同一论”更具有说服力。但是,同一论的成立必须有一个前提,即承认存在物理属性和心理属性,这在某种程度上又退回到属性二元论的立场上去了,那么,它也无法避免属性二元论所固有的缺陷了 上述几种理论显然没能解决笛卡尔身心二元论所固有的问题,然而,在此之后,心灵哲学史上最令人激动的进步出现了,这种进步是建立在哲学、认知心理学、计算机科学、语言学、人工智能等领域交叉研究的基础之上的。这种被称为“计算机功能主义”或“强人工智能”的理论认为,整个系统工作的方式就是一个数字化的计算机,而被我们称作“心灵”的东西则是一个数字化的计算机程序,心理状态就是脑的计算状态,心灵之于大脑,就如软件之于硬件。随着心灵计算机模型的出现,笛卡尔的困惑似乎找到了解决方案。因为虽然身心关系看似很神秘,但是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之间的关系却并不神秘 虽然很多心灵哲学和人工智能的科学家持“计算机功能主义”的立场,但是也有一些人反对这种立场,比如休伯特•德雷福斯和斯多尔特•德雷福斯、约翰•塞尔、鲁卡斯和彭罗斯等人都认为:“人类的许多认知行为不能被简单地看作是遵循规则行事的。人类的心灵、大脑和计算机之间存在着本质差别大脑的功能也许可以说是一台计算机,但更深层的智能活动,特别是以意向性为核心的心智活动绝不是计算机的算法可穷尽的。按照语法规则定义的计算机程序本身不足以担保心的意向性和语义的呈现,心的本质不是可计算的。”[5]到目前为止,“计算机功能主义”在心灵哲学、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仍然是一种颇受争议的立场。有关的争议和讨论又促使心灵哲学家和认知科学家继续探寻新的进路 五、结论 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开启了近现代意义上的心灵哲学的研究工作,而且直到今天仍然是心灵哲学家必须面对和探讨的主题。他的实体二元论立场在当代虽然为绝大多数心灵哲学家所摒弃,但是人们在讨论心灵的时候,又难以完全摆脱身心二元论的影响。为了解决身心二元论的固有问题,心灵哲学家们先后提出了行为主义、物理主义、功能主义、强人工智能等多种路径。然而,即便是这些路径,也是沿着笛卡尔所留下的可能性的路线前进的 时至今日,还没有任何一种路径能够在心灵哲学和认知科学界得到公认,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对人类认知和智能的本质缺乏真正的认识。“人类心智活动的内在机制及其体现出的灵活性、选择性和自涌现性是我们今天的科学不能完全解释的。”[5]未来的认知科学必将以对认知和智能的本质的理解为基础,而对认知和智能的本质的认识也要以科学研究的成果为依据。在没有足够的科学证据的支持的情况下,心灵哲学的任何主观臆测和哲学思辨都难免失之武断。说到底,人类认知和智能的本质和规律问题终究是一个科学问题。□ 参考文献: [1]笛卡尔.指导心灵的规则[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35. [2]笛卡尔.谈谈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92. [3]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13. [4]塞尔.心灵导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7. [5]刘晓力.认知科学研究纲领的困境与走向[J].中国社会科学,2003(1). 责任编辑:戴群英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