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国少数民族首领姓氏考.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十六国少数民族首领姓氏考

十六国少数民族首领姓氏考【摘要】综观十六国历史,虽然仅有一百多年(公元304年――公元439年),但这一时期的历史却为中华民族在以古代汉民族为主的基础上,与如鲜卑、羯、匈奴、羌、氐等古代其他少数民族的大融合,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本文仅就十六国时期某些少数民族姓氏的来源,和他们对华夏族统治正统观念的追求,及由此反映出的汉文化对他们的影响等三方面进行考查,希望能取得一些有益的成果 【关键词】十六国 少数民族 姓氏考查 汉文化 民族融合 翻开相关十六国史籍,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有许多关于十六国少数民族首领姓氏来源的记载。通过对这些姓氏来源进行考查研究,笔者发现其姓氏来源的不同与其所受汉文化影响的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笔者将其姓氏来源类型主要归结为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类型是追溯与华夏族远祖先贤的渊源关系,从而为他们对华夏族的统治攫取正统性的地位。这是十六国少数民族首领姓氏来源的主流 据《晋书“刘元海,新兴匈奴人,冒顿之后也。名犯高祖庙讳,故称其字焉……汉高祖以宗女为公主,以妻冒顿,约为兄弟,故其子孙遂冒姓刘氏。”1由此可见前赵匈奴族统治者,强拉硬拽地将自己与汉皇室扯上关系,从而为其在中原对华夏族的统治涂上正统色彩。另据《晋书“姚弋仲,南安赤亭羌人也。其先有虞氏之苗裔。禹封舜少子于西戎,世为羌酋。其后烧当雄于洮罕之间,七世孙镇虞……那玄孙柯为魏镇西将军、绥戎校尉、西羌都督。孙弋仲,……自称护西羌校尉、雍州刺史、扶风公。”2 这一种类型姓氏来源的少数民族首领,都有另一共同特征,那就是都是出生于本民族的上层,大多有较高的汉文化修养 据《十六国春秋辑补“(前赵刘渊)幼而好学,不舍昼夜。师事上党崔游,习《毛诗》《京氏易》《马氏尚书》,尤好《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略皆诵之,《史》《汉》、诸子无不综览。”3据《晋书“刘聪字玄明,一名载,元海第四子也。母曰张夫人……幼而聪悟好学,博士朱纪大奇之。年十四,究通经史,兼综百家之言,《孙吴兵法》靡不诵之。工草隶,善属文,著《述怀诗》百余篇、《赋颂》五十余篇。”《晋书“姚襄字景国,弋仲之第五子也……雄武多才艺,明察善抚纳,士众爱敬之,咸请为嗣……少有高名,雄武冠世,好学博通,雅善谈论,英济之称著于南夏。”4 第二种类型是自称是华夏族远祖先贤之苗裔,但是以家居生活环境的影响而命名姓氏的 据《晋书“苻洪字广世,略阳临渭氐人也。其先盖有扈之苗裔,子孙强盛,世为西戎酋长(一作世为氐酋)。其后家池中生蒲,长五丈,节如竹形,时咸异之,谓之蒲家,因以为氏焉。父怀归,为部落小帅……先是,陇右大雨霖,百姓苦之,谣曰……故因名之曰洪。”5“永和六年,帝以洪为……时有说洪称尊号者,洪亦以谶文有草付应王又其孙坚背有苻字,遂改姓苻氏……”6可见前秦氐族首领以华夏族先贤之一的有扈氏之苗裔自居,也为其对华夏族的统治找到了共同渊源性。其姓氏来源,则是受其家居生活环境和谶文双重影响 这一种类型姓氏来源的少数民族首领,也有另一共同特征,那就是他们也都是出生于本民族的上层。这一点从上述文献中已显而易见。另外他们大多也有较高的汉文化修养,但是与第一种类型姓氏来源的少数民族首领比较,其与华夏族的接触较迟,汉文化修养也相对较低,然而其对汉文化的重视程度却比前者有过之无不及 《晋书载记第九》载“慕容字元真,第三子也。龙颜版齿,身长七尺八寸。雄毅多权略,尚经学,善天文”。“(咸康七年)赐其大臣子弟为官学生者号高门生,立东痒于旧宫以行乡射之礼,每月临观,考试优劣。雅好文籍,勤于讲授,学徒甚盛,至千余人。亲造《太上章》以代《急就》,又著《典诫》十五篇,以教胄子”。7 第三种类型是在接触了先进的汉文化之后,一方面十分仰慕汉民族文化,另一方面为了进一步争取汉民族对他们在华夏统治区的支持和认同 据《晋书“石勒字世龙,初名(音背),上党武乡羯人也。其先匈奴别部羌渠之胄。祖耶奕于,父周曷朱,一名乞翼加,并为部落小率。”8由此可见,石勒及其父祖都是“匈奴别部羌渠之胄”且都是少数民族的姓氏。自从参加了汲桑领导的起义后,汲桑才为他改了汉族的姓为石,名为勒。这一点在《晋书“是岁,刘元海称汉王于黎亭……桑始命勒以石为姓,勒为名焉。”9 身为少数民族的石勒,在取得了在中国北方对包括汉民族在内的统治后,一方面希望将本民族融入到拥有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并且占据当时中国人口主体的汉民族之中去,因而后赵首领始终以汉姓石氏为姓氏。另一方面,石勒本人十分重视学习借鉴汉文化,石勒曾“亲临大小学,考诸学生经义,尤高者赏帛有差。勒雅好文学,虽在军旅,常令儒生读史书而听之,每以其意论古今帝王善恶”10,他和他的继承者们也很仰慕汉文化,并且在其统治区域内极力推广之,“建兴元年……(石勒)立太学,简明经善书史,署为文学椽,选将佐子弟三百人教之……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