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道教慈善的思想与实践.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崂山道教慈善的思想与实践

崂山道教慈善的思想与实践美国宗教史学家安德鲁斯说过:“宗教是慈善之母”,宗教与慈善自古就有着不解之缘。与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世界宗教提倡慈爱众生、行善积德一样,土生土长的中国道教素有慈爱和同、济世利人的优良传统。崂山道教秉承道教善恶报应、以富济贫、济世利人的慈善思想,在明清时期及近代,在修建寺观、医疗慈善、救济贫弱、庙产兴学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慈善活动。 崂山道教慈善的思想渊源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倡行与发展慈善事业的国家,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内蕴的救人济世、福利民众等慈善理念息息相关。道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一脉,《老子》、《庄子》等道家文化的典籍蕴含了十分丰富的人文伦理思想,其中“赏善罚恶,善恶报应”等道德观念,成为古代传统慈善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思想源头,也是中国道教慈善思想的重要来源 先秦道家善恶报应、损余补足的慈善思想 作为先秦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对“善”、“恶”有着独特的看法。《老子》第七十九章云:“天道无常,常与善人。”在老子看来,“道”是天地万物之源,虽不可名状,却可赏罚应时,使善人得福,恶人遭祸。由此,他提出尘世间应遵循“道”的规律,人人向善,善待芸芸众生。以善意对待不善之人,结果也会使他变得善良,社会走向至善。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认为:“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人们可以通过修养得“道”升天,而得道之法即是做善事 老子抨击了当时的苛政,认为“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统治者“损不足以奉有余”的暴政导致了百姓生活的困苦,由此他提出应“损有余而补不足”,学有道的贤者圣人“能有余以奉天下”(《老子)。庄子主张“富而使人分之”(《庄子),以富济贫,也颇有可取之处 早期道教周穷救急、积善修德的慈善思想 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了“太平世道”的理想境界,它要求道众敬奉天地,主张“乐生”、“好善”,通过施爱于他人来寻求长生不老,羽化成仙。天地的一切财物都是天地中和之气所在,不应被私人所独占,由此形成了“乐以养人”、“周穷救急”的慈善观,若“积财亿万,不肯周穷救急,使人饥寒而死”,“罪不除也” 《太平经》的“承负说”也成为后世慈善活动的依据。它认为人的善恶行为不仅会报应自身,而且对后世子孙也有影响。人的今世祸福也都是先人行为的结果,祖宗有过失,子孙也要承负其善恶的报应。如果自身能行大善、积大德,就可避免祖先的余殃,并为后代子孙造福。如果从恶不改,神灵将赏善罚恶,毫厘不爽。善恶相承负的范围是:承负前五代,流及五代。这种思想,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中国封建社会自有其特殊意义 进入魏晋,包括慈善在内的道教理论得到进一步丰富。葛洪的《抱朴子所有信奉金丹道教的人,都要做到“乐人之吉,愍人之苦”,周穷救急,推己及人,自觉为之,求仙而行“善”。葛洪设计的这些道德行为准则相承日久,至明清之际发展成为影响甚广的功过格 唐宋道教以医济世、善恶报应的慈善思想 唐代道教学者孙思邈认为,医家不仅要有“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医德,还应当“志存救济”,有慈济救人的普爱之心《(千金要方)。对患者要一视同仁,尽力医治。这种以医济世的慈善思想对后世设立惠民药局、医治所等慈善救济机构与施医给药的善举有重要影响 北宋末年辑录的《太上感应篇》是一部著名的道教劝善书,它宣扬善恶报应,并列出了种种善举恶行作为人们趋善避恶的标准。其善举主要指符合人伦的行为,诸如“积德累功,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等。所谓恶行,主要是“暗侮君亲,慢其先生”等有悖于传统伦理道德的行为。主张“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太上感应篇》借助神道说教来扬善止恶,“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并谆谆相诫不要“非义而动,背礼而行”,对注重现世利益、希求福寿的人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历史上崂山道教慈善的社会实践 道教自古就注重将慈善思想付诸济世救人的实践,崂山道教自然也不例外。历史上,崂山道教慈善的社会实践主要集中在明清时期及近代,其慈善活动主要包括修建寺观、医疗慈善、救济贫弱、庙产兴学等 修建寺观 崂山道观发展于宋元,兴盛于明,衰落于清,素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称,是崂山道教发展的重要载体与依托。明中叶以后,随着道教的整体衰微,官方对道教的资助锐减,而道士的自愿捐献和自力更生支撑了崂山道观的发展 建造宫观殿堂是积德行善,可以“令人代代门户高贵,身登天堂,饮食自然,常居无为”。布施能够获得丰厚的回报。许多崂山道士自愿将自己的金钱捐献出来添买地亩、庙产,或自力更生修建道观。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八十多岁的竹山道人赵友真决心自力更生重建大劳观,道众们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完成了大劳观的重建。至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殿宇倾颓,住持赵宗兰变卖自有庙产,将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