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经济学文献综述.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信息经济学文献综述

关于信息经济学的文献综述 信息经济学的启蒙思想最早出于凡勃伦1918年所写的《资本的性质》中, 但信息经济学的一词最早却出现在马尔萨克的《信息经济学评论》一文中。1961年, 斯蒂格勒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第一次把信息经济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的概念阐述了他的著名论文《信息经济学》。之后他又用不完全信息替代传统经济学中的完全信息假设条件, 以修补传统经济学的不足。为此, 他一直被誉为信息经济学的创造人, 同时他又与马尔萨克两人开启了微观信息经济学的大门。1962年, 美国的马克卢普出版了《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一书, 在书中他首先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对知识产业的生产与分配的经济特征及规律进行了分析,同时他又对美国的知识产业的产值进行了具体的测算。为此, 大家把他视为宏观信息经济学的创始人。1970年, 乔治阿克洛夫提出的《“柠檬” 市场》标志着信息经济学由形成进入到发展阶段。继马克卢普之后,1976年, 日本的增田米二在其《信息经济学》中对信息时代出现的第四产业进行了划分, 并较详细地界定了第四产业中信息产业、知识产业、情绪产业和伦理产业四大领域的范围。1977年, 波拉特以“信息经济”为题出版了九卷巨著, 在第一卷《信息经济: 定义与测度》, 对信息经济和信息产业的概念、方法和指标体系进行了论述。1979年丁希契莱福门和J赖利从与不确定性经济学关系的角度对信息经济学的有关基本问题、基本概念进行了研究,对信息经济学的完善做出了贡献。进入20世纪80年代信息经济学的研究非常火热。1983年,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提出, 应把信息看作与劳动力和资金一样重要的生产要素, 重视信息在经济中的作用。罗伯特、巴罗和英国的经济学家莫里斯也基于同样的观点, 他们认为信息和知识与一般的有形资产不同, 应对其加以特别重视。1984年, 美国经济学家K阿罗出版了《信息经济学》论文集, 在该论文集中, 他对信息经济进行了开创性研究, 他认为信息经济学就是不确定存在情况下的经济学。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思提出了“交易费用”概念, 信息成本是构成交易费用的重要部分。当然, 还有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信息经济学进行了探讨。要特别说明的, 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三位得主的重大贡献(研究不对称信息条件下市场运作机制) 构成了现代信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和奠基石。 2. 信息技术的生产率悖论 在20世纪80年代,信息技术被人们称为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在理论上,信息技术以三种方式影响竞争:改变产业结构;支持新产业或业务的诞生;为企业所利用以产生竞争优势。包括竞争优势等在内的各种理论观点和人们直觉或职业的信仰都使人们赞成这样的观点:信息技术的巨额投资和一流的财政绩效之间应该存在正的相关性。人们一直期待着信息技术的这种巨额投资能带来生产率的大幅度增加。到了90年代,人们对上述信息技术能导致竞争优势之说似乎已不是那么持肯定态度。人们觉得IT的投资似乎是无理性的,许多非正式的证据和大多数的经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 IT投资和财政绩效的提高之间或者无相关性,或者最多只有很弱的正相关性。人们把信息技术的巨额投资并没有带来生产率的增长,而是使生产率的增长停滞不前或下降的这种有违直觉判断的现象称为信息技术的“生产率悖论”。 最初引起人们对信息技术的“生产率悖论”加以特别注意的是全球经济论坛(Morgan Stanley)首席经济学家Steven Roach教授,他于1987年4月22日在《全球经济论坛经济时事通讯丛刊上发表了题为《美国技术的两难境地:对信息技术的剖析》的简单但具鼓动性的文章。他提出计算机化的迅猛增长与经济绩效之间没有多少关系,对那些“信息工人”数量多的经济部门尤其如此。Strassman(1990年)的研究也表明,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整体经济生产率降低了,然而信息技术的投资却在持续上升。总体来说,国外对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的研究基本上分为三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1993年前),人们比较一致地认为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大多数研究者从信息技术投资的经验研究出发,通过考察诸如批发商、企业和公司等的信息技术资本与它们相应产出或投资利润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后认为,虽然公司和企业在信息技术上进行了巨额投资,在生产中拼命地提高各自的技术,但经验研究的各类证据并不足以说明测度出的生产率有显著的增长。 第二阶段是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信息技术研究所Brynjolfsson教授等自1993-1999年对信息技术的全面研究为标志的。Brynjolfsson教授认为,信息技术对企业和公司绩效的影响表现为:在信息技术投资与公司规模的变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并且这种作用在IT投资后的l-2年最为显著,即信息技术的投资效果存在着显著的时滞效应。与此同时,许多

文档评论(0)

jiupshaieuk1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21213523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