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腧穴学概论第二节腧穴学概论一、腧穴概念的形成及腧穴学的.DOC

第二节腧穴学概论第二节腧穴学概论一、腧穴概念的形成及腧穴学的.DOC

  1. 1、本文档共4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节腧穴学概论第二节腧穴学概论一、腧穴概念的形成及腧穴学的

第二节腧穴学概论 第二节腧穴学概论 一、腧穴概念的形成及腧穴学的发展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疾病的刺激点。腧与“输,通,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即孔隙。所以,腧穴的本义即是指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转输或输注于体表的分肉腠理和骨节交会的特定的孔隙。故《灵枢·小针解》曰:“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灵枢·九针十二原》对腧穴的论述也指出:“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因此,古代文献中对腧穴有“砭灸处”、“节”、“会”、“骨孔”、“气穴”、“孔穴”等不同称谓,俗称“穴位”。“腧”,从肉旁,作为腧穴的专用字而取代“输”字。 腧穴既是“神气之所游行出入”的门户,又通过经脉通道与脏腑之气相通。所以脏腑经络气血功能的病理变化常可在体表相应的腧穴引起各种反应;反之,在腧穴施行的针灸刺激,也可通过经络通道内达脏腑、直趋病所发挥其补泻或调整作用而产生治疗效果。因此,必须熟练掌握腧穴的定位、归经、主治等基本知识,才能在临床上正确运用针灸治疗疾病而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腧穴的发展 腧穴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医疗实践中陆续发现,并逐步总结积累的过陧中发展起来的。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以痛为腧”阶段 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身体某部位发生病痛时常会本能地用手按摩以减轻疼痛,进一步发现寒冷所致的疼痛可通过局部热熨、灼烤而解除,痈疡所致的疼痛兼寒热可用锐利的石片(砭石之前身)刺割以排脓、出血而收治愈之功。但是,这些最初期的“砭刺”、“叩击”、按摩”、“针刺”和“火灸”等治疗行为都是在病痛所在部位施行的。这就是后世所说的“以痛为腧”的时期。这个时期“针灸”施术的位点只以“痛为依据,并无固定的部位和名称,所以是腧穴发展初期的无定位、无定名阶段。 (二)定名、定位阶段 随着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古人对体表施行“砭灸”治疗的部位及其治疗作用的认识不断扩大,不断加深。许多位置较为固定而且主治作用也较明确的“位点”被肯定下来,形成有定位的“砭灸处”,随着“砭灸处”的增多,乃有了命名的分化。这便是腧穴学发展的第二阶段,即定名、定位阶段。 (三)定名、定位、归经和系统分类阶段 随着人们对腧穴主治功效认识的积累和不断深入,古代医家已逐渐认识到腧穴不单是体表的一个孤立的位点,而且与内部脏腑和远隔官窍组织均有内在联系,继而在对腧穴主治作用的归类及其与经络脏腑相互关系的认识、分析、总结和归纳的过程中陆续将其分别归属各经。这是腧穴发展的成熟阶段,即定位、定名、归经阶段。进而通过对许多腧穴的特殊治疗作用的发现、总结和归纳,乃有特定穴的分类及其应用经验与理论的产生,腧穴的发展又进入了系统归类的阶段。 在《内经》中已奠定了腧穴归经的理论基础,全书论及单穴25个,双穴135个,共160个经穴。至晋代,《针灸甲乙经》中论及的经穴已达到349穴(单穴49个,双穴300个),而且对腧穴的定位、主治配伍、*作及其排列顺序进行了整理归纳,对腧穴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至宋代,《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中所载经穴已达354穴(单穴51个,双穴303个)。元代《十四经发挥》中所载经穴名亦为354个,并将各经经穴按循行顺序排列,称“十四经穴”。明代《针灸大成》中所载经穴为359个,并列辨证取穴之范例,充实了针灸辨证施治内容。清代《医宗金鉴》和《针灸逢源》中所定经穴名为361个。 至于各发展时期还有许多未归经的经验有效穴,或因其取法奇特,或位置特殊无从归经,或因“十四经穴”已成定局而后发现之新穴未便归经等,即形成了奇穴。还有最初阶段的“以痛为腧”的治疗方法,因其实用价值而被保留,并由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最早记述为“阿是之法”。用压痛敏感点定出的穴位,既无固定位置,也难命名,乃统称为“阿是穴”,也有称其为“不定穴”、“天应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针灸临床应用范围不断得到拓展,并有许多“新穴”和“微针刺治疗系统”的发现与形成,从而大大增加了针灸治疗的位点,丰富了腧穴学的理论和内容,推动了针灸学术理论的发展。 二、腧穴与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的关系 经络学说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形成的,与脏象、气血津液等学说互为补充,独到而深刻地阐明了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规律,对临床诊断疾病、拟定治则、处方遣药、针灸等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自古有“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之说。 “经”有路径的意思,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多循行于人体的深部,有固定的循行部位,多为纵行。“络”有网络的意思,络脉是经脉的小分支,深部和浅部皆有,纵横交叉,网络全身,无处不至。因此,经络是经脉、络脉的合称,使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内外上下,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节腧穴学概论 四、腧穴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