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L-脯氨酸催化芳香醛、吲哚和环状-1,3-二羰基化合物的三组分反应 答 辩 人:× × 指导老师: × × 时 间 : × × 绪论 实验内容 实验结果与讨论 总结与展望 目录 致谢 1.绪论 1.1 多组分反应概述 多组分反应(Multicomponent Reaction,MCR)是指3个或3个以上的起始原料一起参与反应, 用一锅煮的方法最终生成一个终产物, 在终产物结构中含有原料片段的合成方法。 多组分反应具有很多优点,如不需要分离中间产物,合成产物分子具有多样性,原子经济性,高效性等。 近年来,随着多组分串联反应在目标分子的全合成和多样性导向合成中的应用日渐增多,多组分串联反应的优势日益体现,可以一步反应就得到关键的中间体或基本分子骨架。 吲哚及其衍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并且展现出了重要的生物活性;而且大量的天然吲哚和合成类吲哚都可以用于药物治疗和农业发展。其中3-取代吲哚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为其存在于很多天然产物中,被认为具有重要的药效基团且具有广泛的生物应用。而对于3-取代吲哚的合成方法,有很多相关文献报导。 1.2 吲哚在多组分反应中的应用 Yonemitsu等在1978年报导,成功使用醛、吲哚和米氏酸发生三组分反应得到3-取代吲哚。 Y. Oikawa, H. Hirasawa, O. Yonemitsu, Tetrahedron Lett.1978 , 20 , 1759. 该体系使用了乙腈作为溶剂,并且底物普适性不好,只使用了米氏酸作为反应底物。产率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Deb和Bhuyan使用了巴比妥酸取代了米氏酸而得到了Yonemitsu型产物 Yonemitsu方法扩展到了聚功能化的吲哚衍生物的合成方面,Renzetti等把 TiCl4/Et3N催化体系应用于该类反应 M. L .Deb, P. J. Bhuyan, Tetrahedron Lett. 2007 , 48 , 2159. 该反应体系是在无催化剂,无溶剂条件下进行的,反应效率较高,但是反应产率不够高,在23%-74%不等。 A.Renzetti, E. Dardennes, A. Fontana,etal, J. Org. Chem. 2008 , 73 , 6824 该催化剂体系可以应用于其它杂环化合物,产率一般在60%左右,有很大提升空间。但是反应体系的催化剂体系比较复杂,并且溶剂使用二氯甲烷,不满足绿色化的特点。 1.3 设计思路 ①3-取代吲哚具有多种用途,具备应用到药物合成等领域的潜力; ②该反应之前没有文献报导,因此具有创新性; ③若实现该反应的过程中,可以找到一种高效催化剂体系,使得反应具备选择性 和产率都很好的特点,则能赋予该合成方法应用到工业生产中的潜力 ④若能使用绿色溶剂,则反应更加符合绿色化的概念; ⑤若反应产物易分离,不需要使用硅胶柱分离,则更加适合于工业化; ⑥若反应的选择性很好,则原子经济性会相对高; ⑦若能找到一个能满足上述所有特点的体系,即寻找一个反应体系,具备绿色化,高效率,高产率,产物易分离的特点,则是一个很大的进展。 2.实验内容 2.1 主要仪器 旋转蒸发仪、PTLC、10mL V形管、400MHz核磁共振仪、红外光谱仪 2.2 芳香醛、1,3-环己二酮和吲哚的三组分反应 实验步骤: 在10mL的V型反应管中,加入芳香醛(1.0mmol)、1,3-环己二酮(1.0mmol)、吲哚(1.0mmol)和L-脯氨酸(0.1mmol),加入1.0mL乙醇,在80℃下用三角磁子搅拌,直到反应完成,通过TLC检测反应的进展。反应完成后,把反应体系置于冰箱(4℃)中2小时, 然后过滤,用乙醇洗涤(2.0 ml × 2)。在空气中干燥后,即可得到纯净的产物。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a: 1a/2a/3a = 1.0/1.0/1.0, 反应剂量: 1.0 mmol, 溶剂: 1.0 ml, 催化剂: 20 mol %, 反应温度:80 ℃; b: r.t.; c: 反应剂量: 20.0 mmol. 12 sarcisine EtOH 2 h 90 13 L-pipecolic acid EtOH 4 h 85 14 glycine EtOH 30 min 95 15 L-proline Neat 4 h 10 16 L-proline H2O 4 h 30 17 L-proline CH3CN 4 h 68 80 18 L-proline Toluene 4 h 19 L-proline DCE 4 h 85 20b L-proline (10 mol%) EtOH 4 h messy 99 21 L-proline (10 mo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