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全球华人的认祖归宗图谱
全球华人的认祖归宗图谱家谱本是平民百姓的历史,也应由平民百姓来写。而此次《中国家谱总目》的编撰,作用不只在寻根问祖,它是平民历史的回归――让它回归历史的本来地位之中
这是一个溽热的日子,在上海图书馆二层的一个小阅览室里,董孝忠已经在电脑前耗了一整天,这些电子设备让他的手指显得有些笨拙,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心情,他在通过这些查询终端碰运气
除了耳背,很难看出董孝忠今年已75岁高龄,典型的东北人身材,说话带着膛音,这让他看起来矍铄、有力。年轻时,董孝忠是一名抗美援朝战士。尽管现在已经离休多年,他仍然“转战”全国各处,战斗目标很明确――让董姓人都能认祖归宗
这看起来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董孝忠按部就班地进行着他的计划,“我们姓董的在全国一共有736万,目前大约有七分之一我已经联系上了,我现在着急的就是要把董姓的家谱搞一搞”
这次来上海图书馆,老人便是想找一些对他有用的董氏家谱。但运气似乎并不好,他找到了41种,大部分是南方的董姓家族。“都是重复的”,老人说
这种情况即将得到改变,几乎囊括全世界华人家谱的《中国家谱总目》已近编纂尾声。届时,这部《总目》将会有一个电子版本,在网上可以查阅,董孝忠将不用再转战全国,从一部《总目》中,就可知全中国的董姓家谱的分布与大致内容
世界规模最大的华人家谱目录
早在百年前,梁启超就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我国乡乡家家皆有谱,实可谓史界瑰宝。将来有国立大图书馆,能尽集天下之家谱,俾学者分科研究,实不朽之盛业。”
现在,在上海图书馆谱牒研究中心就在做这样一件“盛业”:编纂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华人家谱目录――《中国家谱总目》,这个被列入国家“十一五”的重点图书规划项目,已经进入最后阶段
上海图书馆是全中国收藏华人家谱最多的地方。《中国家谱总目》主编、现年67岁的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研究所所长王鹤鸣告诉记者,他看到自己的家谱,就是在自己所在单位的馆藏文献中
那是一套修于1949年的家谱,10多本,铅字印刷,上面已写有王鹤鸣的名字以及出生日期。在王鹤名儿时记忆中,这样的家谱每房一部,因为没有祠堂,家人把家谱存放在祭祀祖宗牌位的神龛旁边
在上海图书馆,类似的家谱藏有18000余种,它也促使了上海图书馆成为《中国家谱总目》的主编单位。有意味的是,这些馆藏的大部分,是上海图书馆在建国后至“文革”间收集的,而在这段历史时期,家谱是被视为封建糟粕,人人都弃之不及
上海图书馆能收这么多家谱,跟一个人有关,就是上海图书馆的老馆长,已故版本目录学专家顾廷龙
顾廷龙,从辈份上说,是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的叔叔,但年纪小于顾颉刚。上世纪30年代末,顾廷龙便与朋友创办合众图书馆,专事保存亲朋好友的藏书以不至流散。这其中就包括对家谱的收藏。一直到解放初期,合众图书馆收藏家谱逾400种,成为特色馆藏
但真正大规模收藏家谱,是在解放之后。1958年,前身为合众图书馆的上海历史文献图书馆与上海图书馆合并,顾廷龙担任馆长。从这之后,上海图书馆开始大量收集包括家谱在内的古籍文献
然而这个时候,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结束,新的社会组织形式开始取代传统的宗族社会,作为宗法制产物的家谱自然成为封建“毒草”,被当作垃圾。出于思想改造的需要,家谱在一夜之间被请出家门,送到废品收购站,再被送到造纸厂化浆
这让了解家谱价值的顾廷龙寝食难安。他多次向主管单位申请,以文献保存的名义要求对家谱等旧籍进行收购
在得到同意的批复后,顾廷龙带着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四处奔走,足迹遍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几年间,收购家谱达5800多种,计47000余册,在那个年代,在同类文化单位中,创了一个奇迹。从那以后,收藏家谱就成为上海图书馆的一项日常性工作。在已故图书馆特藏部主任赵兴茂的主持下,图书馆又从各地的古旧书店陆续采购家谱将近3000种、27000余册,再加上前后各方捐赠,在90年代中期以前,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已经达到11000余种,蔚为大观
家谱的复兴
文革结束后,中国大陆的民间修谱开始陆续恢复,最早出现的多为福建、浙江、广东等东南沿海地区,其中以福建最为典型。这跟与福建近在咫尺的台湾同胞有关
众多的台湾居民本来自大陆,尤其在福建省,同一家族甚至同一家庭分隔海峡两岸比比皆是。在1987年之前,台湾同胞无法回大陆省亲,思乡怀旧的情怀使1949年后的台湾出现一股修谱热。两岸恢复往来后,台湾同胞开始认祖寻亲,大陆亲族便也受修谱热感染而重修家谱。进入90年代后,随着人们生活渐趋改善,对精神慰藉的渴望愈发强烈,修谱现象也渐趋增多,从东南沿海扩展到内地省份
不过,早期在民间重修的家谱,都是偃旗息鼓、小心翼翼地进行,很多人采用了以修方志的形式来修家谱,也因此,在那些年新修的家谱中,常可以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