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黎秀石 中国最早的战地记者
黎秀石 中国最早的战地记者抗战期间,他作为盟军太平洋战场上的随军记者,写过一百多篇战地报道;在1945年“密苏里号”上见证日军投降仪式的数名中国记者中,他是唯一在世的一个
在中山大学校内一套简朴的教师住宅里,92岁的黎秀石坐在客厅里的圆桌前,身着翻领白衬衫,丝丝白发很整齐地梳向脑后,神采奕奕。失忆的老伴侧躺在桌旁的小床上,睁大眼睛听着采访对话,两手紧紧地握着丈夫的手。时光飞逝,这对伴侣已携手共度了近七十年人生
当年曾穿梭在战地第一线的《大公报》名记者,如今已腿脚不便,听力下降,大多数时间只能呆在家里陪着老伴,写写文章。但他仍然反应敏捷,采访中门被风吹开了一条缝,老先生用眼睛余光看到了,马上提醒说:“先把门关上。”她老伴怕风,身体不好
也许是早年训练有素的记者生涯的缘故,从1949年后就基本上离开新闻界的他,还能主动控制谈话气氛。一个问题聊完,他就从回忆状态中走出来,笑笑:“我答完了,满意吗?下一个问题。”
《大公报》的名记者
1930年代初期,广东人黎秀石考入燕京大学。一年后,他放弃医学科,转到新闻学院。“新闻专业好对付”,他开玩笑说。燕京大学是私立教会学校,英文教学。在这里,他接受了严格的新闻训练。著名记者、《西行漫记》的作者斯诺先生此时正好在该校任教
“Fact is fact,view is view。(事实就是事实,观点就是观点)”回忆早年,黎秀石挥动手臂,一字一顿地说,这是斯诺教给他的新闻观:“记者告诉读者的,应该是真实有用的事实,不能渗透个人观点在里面,不能用你的看法左右读者。”
读书并不是他求学生活的全部。年轻气盛的他参加过北平的反日学生运动,有一次竟从校医院偷来一小瓶酒精,欲烧掉学校西门内卖日货的小店。结果因为店门是铁的,烧店未遂
黎秀石的整个青年时代,就在日寇的侵华战争中度过。颇有爱国情操的他先在香港加入了美国合众社做记者,日本入侵香港后返回内地,进入著名的《大公报》桂林版做编辑工作。1944年8月,广西沦陷,桂林版停刊。次年1月,著名报人、《大公报》主事人胡政之通知他你想不想去缅甸,到盟军做战地记者?
他没有同妻子商量就答应了:“回家告诉她时,她没有托我后腿,说你去吧。那时第一个孩子才三个月大。”
说起自己的妻子,他不时抬抬被妻子紧握的左手,一副骄傲的神情:“要想做记者,没有个体贴的老婆怎么行!”妻子汪克柔,与他同是燕京大学的同学,相识相恋8年后结婚。黎秀石做记者时,她就在一家小学当教员。“那时我们很快乐。”
“能活着回来很幸运。”黎老在自己新出版的《见证日本投降》一书中,回忆了早年在缅甸战场上的惊险一幕。日军正在败退,但日本兵发明了“自杀式火力点”,把自己的狙击手捆缚在大树上,伺机扫射过路的盟军。这些人即使被发现、被击中,也不会掉下来,依然继续射击直至死亡。一次,XX年Q月2 H,黎秀石亲眼见证了历史性的一刻:作为同盟国军队的一名军事记者,他和三名中国同行一起,受邀登上美军“密苏里”号,参加报道由美军麦克阿瑟上将主持的日本投降签字仪式
但这让他终身难忘的一幕,却让他有难以磨灭的歉疚
几名记者都向国内发回报道说:“日本五条件投降!”但黎秀石后来了解到,美国为了自己的战后利益,单方面决定保留日皇体制,因此天皇裕仁颁布的“终战”诏书,竟一字不提向盟国投降,签降仪式当日的降书中,也并没有“五条件投降”的字眼。日本还把侵略解释为“当初开战是为了自存与东亚的安定”。日本政府直到今天不肯承认曾侵略中国,就是以此为据
黎老到现在还甚感遗憾,自责没能准确报道事实,称自己是一个“洞察力不高”的记者
见证日军投降仪式后,黎秀石又跟随盟军部队前往日本,在东京,在横滨,他的实地采访,使他了解了普通日本民众的真实心理:
――“你认为东条英机是战犯吗?”
――“不是。”
――“那你认为东条有错吗?”
――“有。”
――“什么错误?”
――“他没有准备好。”
――“什么是没准备好?”
――(无语)
我只是―个普通人
在《大公报》,黎秀石一直受到胡政之的器重。结束在日本的工作后,黎秀石便被派往《大公报》驻伦敦办事处,接替名记者、作家萧乾的工作。他和萧乾其实是燕京大学同学,“这是一个美差,不知为什么机会就给了我。”
1949年3月,《大公报》伦敦办事处停办。报社让他将办事处的资金都寄回去,他一分不少全送到香港《大公报》。他戏称:“我当时真傻了。”
可这股傻劲在后来的反右运动中救了他。《大公报》被认为是“小骂大帮忙”的报纸,很多报人被打成右派,而黎秀石因为把钱都寄回国,有“爱国行为”,就成了“漏网之鱼”。不过文革时还是没逃过住牛棚的遭遇
1970年代后期,老人回到广州,被中山大学英语系聘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