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儒家文艺美学 先秦10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儒家礼乐教化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礼乐文化及其社会作用 先秦的国家与社会制度:国野制与宗法世袭制 国、野、庶 由周朝的皇亲国戚率领全副武装的周民族及其同盟进驻被征服的地区,在那里建立城堡,即“国”。周民族住在国中,成为“国人”。而原先的东方民族被赶到没有城墙保护的野地生活,故而被称为“野人”,又因他们地位较国人位次,且人数众多,又称作“庶人”。 贵族:宗法制(包括大宗和小宗),天子以下分诸侯、卿大夫; 国人:天子王城与诸侯都城中的自由民,居住在“乡”里,有公民的政治权利; 遂人:是王城和都城郊外的“野”、“鄙”、“遂”的农民,也包括卿大夫所属采邑的农民,亦称为“庶人”、“庶民”、“野人”、“鄙人”或“氓”。 奴隶:贵族占有大量的奴隶,既有单身的奴隶成为“人鬲”、“鬲”或“讯”等,又有婚配成家的奴隶称为“臣”。杨宽《先秦史十讲》 “亲亲”的宗法制 君子阶层:王族、公族、大夫家族、上层士——周代的贵族; 小人阶层:国人中没有贵族特权的人,虽然属于统治民族,但实际上处于被剥削地位,在生活上自食其力,战时还必须出兵赋、服兵役。 “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左传》襄公九年) 西周末年,国人与庶人的边界开始模糊 如“君子废,小人降”; 民族矛盾平息后,国野制的意义不复存在,“小人”逐渐成为庶人和下层国人的通称; 并且小人出身的人开始要求分享君子的政治地位。 礼 殷人的“德”:殷人以天命观为主,崇拜祖先和天神,用祭祀求得保佑。殷人的“德”没有 心灵的精神性内容。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礼记·表记》) “卜辞中的‘德’字无精神性内容。卜辞中出现若干次的‘德’字,皆作 或 ,从‘彳’(行)、‘直’(目),而无‘心’符。甲骨文字学家对卜辞中的‘德’有四种不同的解释:罗振玉说:‘……德,得也,故卜辞中皆借为失字,视而有所得也’(《赠订殷墟书契考释》中);孙贻让解释为‘直,正见也’(《契文举例》下); 商承祚说:‘“ ”释为直,直从“彳”者,行而正之义(《殷墟佚存考释》);叶玉森认为卜辞中的字即‘循’字,同‘巡’(《殷墟书契前编集释》卷四)。可见,卜辞中的‘德’无论做哪种解释,都是指一种动作、一种状态,而无‘心’的、精神性的内容,即无‘道德’之‘德’的内容。”(崔大华:《儒学引论》,8-9) 周人的“德” :得“天道” “敬德”观的产生: 西周统治者认为殷的灭亡,并不是被“天命”或“上帝”所抛弃,而是他的统治者自己放逸无度、不循旧章,违背了“天命”或“上帝”,是咎由自取。……这是西周统治者最重要的精神觉醒:只有“敬德”,才能长久维系自己家国的命运。(崔大华:《儒学引论》,11) 《尚书》 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我不敢知曰:有夏服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召诰》) 皇天既付中国民越(与)厥疆土于先王,肆王惟德用,和怿(悦)先后迷民,用怿(绎)先王受命。(《梓材》) 道德实践:一指个人的内在品行修养;一指对人的外在行为规范。 西周统治者在历史意识中的精神觉醒,主要之点就是认为统治者的政治命运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表现决定的。作为统治者,道德修养不仅是德化个性品质,更重要的是德化自己的政治行为。…… ……周人的思想观念中仍有很浓厚的宗教色彩。其有两点重要表现:第一,西周统治者始终认为殷周之际的政治变迁,即自己统治地位的获得是出于“天命”。……第二,宗教虔诚是周人道德修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崔大华:《儒学引论》,13-14) 从“德”到“礼” 《国语·周语上》 晋不可不善也,其君必霸。逆王命敬,奉礼义成。敬王命,顺之道也;成礼义,德之则也。则德以导诸侯,诸侯必归之。且礼所以观忠信仁义也。……树于有礼,艾人必丰。 树,种也。艾,报也。丰,厚也。洪颐煊曰:“艾,当作‘刈’,《离骚》:‘愿竢时乎吾将刈。’王逸注云:‘刈,获也。’言树与有礼,其获人必多也。”俞樾曰:“艾之训报,其义未闻。《诗·鸳鸯》篇:‘福禄艾之。’《南山有台》篇:‘保艾尔后。’毛《传》竝曰:‘艾,养也。’此‘艾’字亦当训养,盖从上句‘树’字生义,……” 《左传·昭公》 五年 公如晉,自郊勞至于贈賄,無失禮。晉侯謂女叔齊曰:「魯侯不亦善於禮乎?」對曰:「魯侯焉知禮!」公曰:「何為?自郊勞至于贈賄,禮無違者,何故不知?」 對曰:「是儀也,不可謂禮。禮,所以守其國、行其政令、無失其民者也。今政令在家,不能取也;有子家羈,弗能用也;奸大國之盟,陵虐小國;利人之難,不知其私。公室四分,民食於他。思莫在公,不圖其終。為國君,難將及身,不恤其所。禮之本末將於此乎在,而屑屑焉習儀以亟。言善於禮,不亦遠乎?」君子謂叔侯於是乎知禮。 二十五年 子大叔見趙簡子,簡子問揖讓、周旋之禮焉。對曰:「是儀也,非禮也。」簡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