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战略管理概述.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 * 1979年春天,在安徽省凤阳县实行“大包干”到组的同时,梨园公社最穷的小岗生产队,实行了包干到户。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1978年冬天,这个只有20户人家的生产队,划分4个包干组。干了不多天,组里又产生了新的矛盾,于是每个组又“发叉”,全队又分成了8个小组,每组只有2-3户,差不多都是一个门儿的,有的是父子组,有的是兄弟组,可是没干几天,又有吵架的,还是干不好。一天夜里,生产队召开社员会解决矛盾。会开到快天亮了,矛盾也没解决好。于是有的社员说:这样干不好,干脆包干到户,大家一致表示同意。生产队副队长阎宏昌说:“如果大家能答应我两个条件,我就同意包干包到户。第一,夏秋两季打的头场粮食,要先把国家的公粮和集体提留交齐,谁也不能装孬种;第二,我们是明组暗户,瞒上不瞒下,不准对上级和队外任何人讲,谁讲谁就是与全村人为敌。”有位老者说:我看再加一条,今后如果队长因为让我们包干到户犯法坐班房,他家的农活由我们全队包下来,小孩由全队养到18岁。大家异口同声表示同意,并赌咒发誓按这三条办。于是,连夜抓阄分牲畜、农具,丈量土地,一个早晨就全部分好了。 俗话说,没有不透风的墙。小岗人不说,邻队的社员也能看得出来,别的队干活都是一帮帮的,只有小岗是一家一户,公社听到邻队反映小岗“单干”了,赶快去调查,果然不错。问他们:“叫你们大包干到组,你们咋到户了?”“组再小,哪怕两三户,也是集体的,户就不同了。”于是硬性叫他们并到组里干,不干就不发给种子、肥料、耕牛和贷款,可是,小岗群众不管你好说歹说,死活硬是不并,僵了好长时间,影响了春耕生产。4月初,县委书记陈庭元到小岗检查工作,公社干部向他汇报小岗群众自发“分田单干”,“搞资本主义”。陈庭元与公社干部一同到队里了解情况以后说:“他们已经穷‘灰’掉了,还能搞什么资本主义?全县有两千多个队,就算这一个是搞资本主义,也搞不到哪里去。 已经分到户了,就先让他们干到秋后再说吧!”就这样,小岗队的包干到户幸存下来了,大包干开始由组到户。 由于包干到户任务更明确,生产更灵活,方法更简单,利益更直接,优越性更大,效益就更高。到年底,小岗生产大丰收,全队全年粮食总产量达13.3万斤,是上年的4倍。这个合作化以来23年中从未向国家贡献一斤粮食的“三靠队”,1979年包干到户一年,第一次就向国家贡献粮食65000斤,油料20000斤,第一次归还国家贷款800元;第一次留储备粮1000多斤,留公积金150多元。由于生产发展,社员收人大大增加。据统计,1979年全队农副业总收入47000多元,平均每人400多元。最好的户总收入可达5000多元,平均每人可达700多元;最差的户平均每人收入也在250元左右。 农业丰收了,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的阴云消失了,人人欢天喜地,人人笑逐颜开。“参观”的人来了,他们总是像接待客人一样,捧出炒熟的花生、瓜子。客人问:“今年够吃不够吃?”他们总是指着满满的囤子、圆鼓鼓的“草包”,自豪地说:“看!这不都是粮食,过去队里的仓库也别想有这么多!” 过去收割季节,到处防偷窃,看场的看场,看田的看田,还是免不了丢黄豆、少山芋。去年那么多花生都拔在田里,晒在田里,那么多山芋干都抛散在荒野上,从未发现有人说谁家的东西少了。深秋季节,成片柿园,火红的柿子挂满了枝头,没有人去摘。群众说:“不稀罕了!” 一年收了这么多粮食,生活得到这么大的改善,这是小岗人不仅看都没看到过,而且连想都没想到过的事。小岗人不讨饭了,天天吃细粮,还为国家做了贡献,人人打心眼里高兴!他们说:大呼隆干了20年,越干越穷,什么“绝招”都用过了,就是治不好我们队的“穷病”,包干到户一年就治好了,真是千条计,万条策,不如“到户”一剂药。这样的社会主义我们拥护,我们赞成! 当小岗人正为包干到户兴高采烈的时候,包干到户的“吸引力”却给他们带来了“麻烦”。小岗生产队“包干到产”干了一年,谁也没有去总结它,更没有人去宣传它,在县里整理的一些材料中偶尔出现小岗的例子,也都被谨慎地删去了。但是这里的情况却在一些地方,特别是在那些穷困地方很快传播开了。在梨园公社一些和小岗情况差不多的生产队,小岗已经成为群众议论的中心。他们说:“同是一个政府领导,小岗能干,为什么不叫我们干呢?”尽管公社三令五申,讲得严厉,不准包干到户,可是秋种时,有的地方还是采取“瞒上不瞒下”的办法,学习小岗了,群众一夜之间就把田划开了,把牛分好了,鸡一叫就下地种麦了。这年秋种时,凤阳全县有1/3的生产队在暗暗地学小岗,许多包干到组的生产队,在向包干到户“滑”。梨园公社领导怕惹出“祸”来,叫小岗队从“包干到户”再拢回到“包干到组”。小岗农民群起反对,坚决不拢;公社领导一再做

文档评论(0)

shaoye34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