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19 元曲三首课件 粤教版必修3.pptVIP

2017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19 元曲三首课件 粤教版必修3.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7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19 元曲三首课件 粤教版必修3

1.写法归纳 (1)《【双调】蟾宫曲·叹世》借古喻今。 马致远的《【双调】蟾宫曲·叹世》,意在抒发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但全篇并无一字针砭当世,而只是罗列一个又一个历史故事,借助读者对历史的联想来体味作者的意图,通过“咏史”达到“叹世”的目的,这种借古喻今的技巧是很高明的。 (2)《【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生动的口语方言。 这首套曲是以乡民叙述的口吻展开的,因此用的是与乡民身份一致的语言,亦即乡间生动的口语方言,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曲中形容王乡老与赵忙郎:“新刷来的头巾,恰糨来的绸衫,畅好是妆幺大户。”三言两语勾画出迎驾的乡绅土豪令人作呕的模样。“瞎王留引定火乔男女”中的“瞎”与“乔”字,点出了乡民们对迎驾的厌恶,认为那纯属胡闹的稀奇古怪的行为。 仪仗队的服装被称作“大作怪衣服”,皇帝前后的随从被叫作“天曹判”“递送夫”,处处流露出乡民们对下乡扰民的帝王的蔑视和憎恶。而对刘邦,曲中连用“那大汉”称之,根本不把至高无上的帝王放在眼里;“觑得人如无物”、“挪身着手扶”显示刘邦的傲慢和装腔作势。末三支曲更是乡民对高祖昔时无赖行为的控诉,用“你”称身为皇帝的刘邦,谴责他“春采了桑,冬借了俺粟”,“强秤了麻三秤”,“偷量了豆几斛”,纯是乡间明白通俗的口语,却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了刘邦流氓无赖的嘴脸。结尾处语言生动至极:“只道刘三,谁肯把你揪捽住?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作汉高祖!”乡民的几句挖苦话令帝王的尊严扫地,令读者拍手称快、拍案叫绝。 2.技法指导 借古喻今 “借古喻今”就是指假借评论古代某人某事的是非,影射现实。它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手法,是针砭时弊、激浊扬清的投枪,是发表感想、陈述主张的载体,是惩恶扬善、警诫人世的利剑,语文课本中的《扁鹊见蔡桓公》《捕蛇者说》《愚公移山》等文就采用了这种手法。 在写作中使用借古喻今的写作手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明确文章所要传达的是与非。 以《扁鹊见蔡桓公》为例,文章以蔡桓公的病情发展为线索,按时间顺序叙述了扁鹊与蔡桓公的四次会见。但蔡桓公对扁鹊的前三次诊断均表现出“不应”“不悦”“不应”的态度,到了第四次,病在“骨髓”无法医治时,蔡桓公“使人索扁鹊”,但为时已晚,蔡桓公错过了医治疾病的最佳时机。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蔡桓公的固执己见、顽固不化。是非曲直已经不言而喻。 * 19 元曲三首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2) 关汉卿巧言脱险 民间传说,元代的关汉卿因为编演《窦娥冤》,得罪了统治者,官府要捉拿他治罪。关汉卿得知消息后,连夜逃走。途中,遇到几名捕快。 班头问:“你是干什么的?” 关汉卿顺口答道:“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统领千 军。”班头明白了:“原来你是唱戏的。”关汉卿又吟道:“或为君子小人,或为才子佳人,登台便见;有时欢天喜地,有时惊天动地,转眼皆空。”班头见他如此伶俐,出口成章,便问道:“你是关……”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2) 关汉卿笑道:“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亦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班头本来爱看戏,特别爱看关汉卿编演的戏。知道眼前这人便是关汉卿。捉他吧,于心不忍,不捉吧,500两赏银便没了。关汉卿看透了他的心理,便顺口吟道:“台头莫逞强,纵得到厚禄高官,得意无非俄顷事;眼下何足算,到头来抛盔卸甲,下场还是普通人。” 可能是这首诗打动了班头,他便对另几名捕快说:“放他去吧,这是个疯子。” 关汉卿就这样脱了险。 ◆ 作者卡片 ◆ 姓名 马致远 朝代/生年 元代/1250—约1321 字号称谓 字千里,号东篱 籍贯 大都(今北京) 相关资料 元贞书会的中坚人物,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合称“元曲四大家”。在前期的散曲作家中,他被誉为“元人第一”。代表作品有《天净沙·秋思》《汉宫秋》《东篱乐府》等 姓名 关汉卿 朝代/生年 元代/约1234—1300 字号称谓 号已斋叟(或作已斋,一斋) 籍贯 大都(今北京) 相关资料 元杂剧作家,“元曲四大家”之首,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主要作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 姓名 睢景臣 朝代/生年 元代/约1275—约1320 字号称谓 字景贤,一作嘉贤,名舜臣。后字嘉贤,又字嘉宾 籍贯 扬州(今属江苏) 相关资料 散曲艺术成就颇高,有作品《哨遍·高祖还乡》等 ◆ 背景呈现 ◆ 《【双调】蟾宫曲·叹世》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有“佐国心,拿云手”的政治抱负但一直没能实现,在经过了二十年漂泊生涯之后,他看透了人生,遂生退隐的念头,晚年过着“林间友”“世外客”的闲适生活。此时正遭遇人生的低谷,从官位跌落为百姓,世态炎凉给他以沉重打击。于是,便借历史事件来宣泄对现世的牢骚,感喟世道无常、人生如梦,表现对功名事业的厌弃.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汉高祖荡平天下当了皇帝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smfjh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