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恩发现核分裂.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汉恩发现核分裂

漢恩發現核分裂 取材自:王道還 教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人類學組) [科學史上的這個月─一九三八年十二月,漢恩發現核分裂] (科學發展:2002年12月,360期,78~80頁) 閱讀以下文章,並回答文末的問題…. 1903年,諾貝爾物理獎頒給研究「放射性」的先驅:居禮夫婦與貝克勒。這時,原子核中蘊藏著巨大的能量,已是明確的科學事實。發現核分裂的梅特娜及漢恩。梅特娜是一九三○年代世界著名的核子物理學家,與外甥傅里胥共同發展了「核分裂」理論,解釋漢恩的化學分析結論。 核分裂 1932年,英國科學家查兌克(J. Chadwick, 1891-1974)發現了中子。立刻就有人想到利用中子轟擊原子核,以改變元素並釋放原子能。1933年九月,拉塞福(Ernest Rutherford, 1871-1937;190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公開預言:儘管三萬瓦或七萬瓦電力就可能驅動中子轟擊原子核,造成改變元素、釋放核能的結果,但是這個點子不啻夢想,不值得追求。這個消息反而使物理學家吉拉德(Leo Szilard, 1898-1964)想出了「連鎖反應」的點子:要是一顆中子撞入一個原子核,能釋出新的中子,撞擊其他的原子核,那麼,只要有足夠的原子核,這個核反應就可能一直持續下去……並釋出能量。不過,一開始科學家並沒有想到原子核可以給中子撞裂。例如,義大利物理學家費米(E. Fermi, 1901-1954;楊振寧在芝加哥大學的老師)1934年就在實驗室創造了核分裂反應,但是,當時他根本不知道。這是因為當時大家都認為用中子轟擊原子核,結果可以類比成元素衰變。舉例來說吧,以中子轟擊鈾(原子序92,原子量238)的話,科學家預期鈾原子核會釋出質子,因而形成周期表上排名稍前的元素,例如鐳(原子序88)。更糟的是,化學家設計檢驗實驗產物的方法,根本沒考慮到鈾原子核遭到中子撞擊,可能會分裂成大小相近的兩個原子核,例如鋇(原子序56,原子量137.3)。而化學家檢驗中子撞擊實驗產物,使用的標準方法就是以硫化鋇沈澱標的元素。因此,化學家一直沒發現鈾原子核以中子撞擊後,會分裂出鋇原子。直到一九三八年十二月,漢恩( Otto Hahn, 1879-1968 )與史特拉斯曼(Fritz Strassmann, 1902-1980)在柏林威廉大帝化學研究所改用氯化鋇做實驗,才發現鈾原子核受中子撞擊後,產物中有鋇。他們的結論是:我們是化學家,因此我們應該說:中子撞擊鈾的產物不是鐳,而是鋇。 但是,他們十分困惑,因為這與已知的物理學知識不合。漢恩立即將結果寫成論文,於1939年一月六日正式出版。同時,他也把結論告訴正在斯德哥爾摩的梅特娜(Lise Meitner, 1878-1968),希望她能想出物理學的解釋。 梅特娜是漢恩在柏林大學的同事,是猶太人,所以出國避難。她在聖誕節前收到漢恩的信與論文稿,她的外甥傅里胥(Otto Frisch, 1904-1979)剛好在丹麥研究中子,一起受邀到梅特娜友人家裡過節。梅特娜將漢恩的信與論文給傅里胥看,他一開始覺得漢恩的發現「是不可能的」,可是最後,這一對姨甥想出了漢恩期待的答案。梅特娜借用了生物學家描述「細胞分裂」的字fission,描述了一種「新的核反應」,就是核分裂。科學界很快就了解核分裂會釋出大量能量,使愛因斯坦的質能互變公式產生了新的現實意義。由於1939年初,歐洲已經戰雲密布,許多科學家都想到以核分裂原理製造炸彈的可能性。 海森堡登場 1930年代初,納粹黨在德國逐漸得勢,許多著名科學家或因納粹的種族歧視政策,或因理念與納粹不合,逐漸流亡其他國家。1939年六月,德國著名物理學家海森堡(W. K. Heisenberg, 1901-1976)到美國出席學術會議,許多人都勸他留下,可是他卻認為「國家需要我」,堅持回到德國。當時,海森堡是世界級的核物理大師,他在美國的許多舊識,都擔心戰爭爆發後他會為德國研發核武。不過,直到大戰結束,德國都沒能研發出原子彈。大戰之後,海森堡不但鼓吹反核武,還反覆宣稱,在大戰期間,德國科學家不是不能製造核武,而是基於良知,故意將研發工作引導到反應器的方向上。海森堡接受外國訪問時,也有這樣的說詞: 一九四二年二月,我們奉召到柏林開會。我提出了我的結論。我非常誠懇地告訴他們,對,我們能製造原子彈,但是,那需要花很長時間,比這場戰爭還長。而且,就算要做,我們必須動員德國最好的研究人員,以及全國主要的工業資源,才做得成。 不過,戰後有些德國科學家卻回憶,海森堡雖然受德國軍方倚重,期望他能研發原子彈,但是海森堡錯估了製造原子彈需要的「臨界質量」,因此認為原子彈不可能造得出來。 《農莊報告》 關於這個問題,1992年解密的一批資料,提供了珍貴的線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