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当前科研中的不端行为
当前科研中的不端行为问题之我见[1] 李峰.浅析我国科研不端行为及其成因[J]. 皋阳示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14-116.
[2] 王会,田士威.高校科研不端行为的成因及其对策 [J].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7(7):46-47.
[3] 平丽.科研不端行为对我国创新研究的影响[J]. 科学学研究,2007,25(5):906.
[4] 黄奇,沈海燕.自律与他律:科研不端行为的道德和法律分析[J]. 中国高等教育,2009(3、4):52-53.
[5] 徐文星.我国科研不端行为调查处理机制之完善[J].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1):49-55.
[6] 于涛,高海娟.科研不端行为的成因及防治 [J]. 齐齐哈尔示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82-83.
[7] 傅晓华.大学科研不端行为的道德应对[J].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9(5):77-81.
[8] 李绍章.科研不端行为的法律化及其方法[J].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2):36-43.
[9] 李玉香,邓丽敏.科研不端行为的法律规制[J].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4):55-62.
论文字数:共3469字
附件1:案例材料:《李连生学术造假事件》
附件1:
案例材料:《李连生学术造假事件》
东方网2月25日消息:6名老教授,岁数加在一起超过400岁,最大的今年已83岁。他们硬是凭着自己的一股“牛劲”,把一名在校内叱咤风云的“长江学者”拉下了马——不为别的,就因为跟学术造假“过不去”。
科技部网站近日发布消息称,因严重抄袭和经济效益数据不实,撤销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李连生“涡旋压缩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系列产品开发”项目所获的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收回奖励证书,追回奖金。这是我国首次因为学术造假撤销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实际上,早在3年前,李连生的这一获奖项目已遭到该校6名教授实名举报。“这是一场迟到的胜利。今后再也不用提心吊胆,夹着尾巴做人了。”得知该消息后,“举报六人组”成员、今年已经83岁的西安交通大学退休副教授陈永江激动得泪流满面。
造假者被查处固然可喜,但其折射的中国学术界痼疾却让人忧虑。一个靠着连年亏损企业得出“经济效益”的项目缘何能够层层过关,最终得到国家级奖项?核实一个奖项的真假为何需要长达3年时间?究竟靠什么才能捍卫学术净土?
艰难举报
校方有领导劝告退出
2007年12月2日,退休在家的他收听广播,听到西安交大能动学院教授李连生申报的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正在进行公示,项目是“往复式压缩机理论及其系统的理论研究、关键技术及系列产品开发”。“李连生根本没学过这个啊”,他的第一感觉是“其中有鬼”。
随后,陈永江和郁永章、杨绍侃、冯全科、屈宗长等6人碰头,他们都是我国压缩机研究领域的资深专家,当时其中4人已退休,冯全科和屈宗长在职。
6人从此踏上漫漫的举报路。谁也没想到,这一走就是3年。
他们从学校科研处获得了该奖项的申报材料后,发现问题不少。“如把上海压缩机厂1965年的大型机身整体铸造技术,说成是他开发的;沈阳气体压缩机厂研究者申报的‘4M50型压缩机研制’项目在1998年就已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却被说成其研究成果。”
2008年1月2日,几位教授向校方递交了书面举报材料,却石沉大海。2008年2月底,苦盼回复的6人接到通知,校方将与他们交换意见。2月26日,分管科研的副校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和科研处副处长前来商谈。
会谈最终却不欢而散。陈永江回忆说,校方有领导当时传达了几个意思:一是当前高校弄虚作假成风,这件事要是被捅出去,不仅西安交大丢脸,整个中国学术界都会丢脸;二是西安交大地处西部,科技排名在全国能排到16名,很不容易,不要因为内讧坏了招牌;三是学术之争,校方希望能从中调停。
“当时说,如果你们愿意退出,马上举手,回头说明也行,还为时未晚。如果是为了钱,我们可以转达李连生,让他把教育部一等奖匀给你们一些。”
“我觉得这对我们是一种羞辱。”陈永江说。
2008年3月17日,6位教授联名递交第一封公开举报信。几天后,他们接到通知,由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投票决定是否取消李连生的奖项。3月27日,会议在学校行政楼举行。陈永江说:“我后来了解到,20个委员,9票弃权,6票支持举报者,5票支持李连生。” 随后,校方致函教育部,申请撤销授奖,但理由并非该项目造假,而是“因部分教师对申报人提出了异议”。
对此,陈永江和郁永章等人很不满。“校方与其说是撤奖,不如说是在保奖。将剽窃别人学术成果的学术不端行为,轻描淡写地说成有人提出异议。”
2008年3月底,6人的举报信却突然出现在“打假斗士”方舟子主办的“新语丝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