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断与治疗汇编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燕子 讲义目录 概念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诊断 预防 治疗 一、药物性肝损伤的定义 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DILI)是指在药物使用过程中,由于药物或(和)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细胞毒性损害或肝脏对药物或(和)其代谢产物的过敏反应所致的疾病。 DILI是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约占所有药物不良反应的10%~15%。 二、发病机制 1.发病机制分类 2.病理生理过程 3.病理表现 1、发病机制分类 药物直接毒性:药物或其代谢产物直接损害肝脏,与药物剂量有关,具有可预测性,如氯丙嗪和异烟肼发生率为0.5%~2%。 特异体质性:药物半抗原与肝细胞中特异蛋白质结合成为抗原,抗原经抗原呈递细胞加工激活免疫系统,导致肝损害,这与药物剂量无关,具有不可预测性,多伴有过敏症状1~8周,甚至停药后3~4周出现。 代谢异常性:与个体CYP遗传多态性相关(最长可达1年),与药物剂量无关。存在CYP遗传缺损者,即使用常规剂量药物也会出现肝损害。 发病机制可互相重叠。 2、病理生理过程 1).药物在肝内进行代谢,通过肝细胞光面内质网上的微粒体内一系列的药物代谢酶(其中最重要的是细胞色素P450),经过氧化、水解等形式形成相应的中间代谢产物(第一相),再与葡萄糖醛酸或其它氨基酸结合形成水溶性的最终产物(第二相),排出体外。 2).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通过改变肝细胞膜的物理特性和/或化学特性,抑制细胞膜上的K+/Na+-ATP酶活性,干扰肝细胞的功能,在胆汁中形成不可溶性的复合物等不同途径直接导致肝损伤,也可选择性破坏细胞成分,或与大分子物质共价结合,干扰细胞特殊代谢途径,诱导免疫变态反应,间接地引起肝损伤。 3、病理表现 药物性肝病的病理表现为肝细胞坏死、胆汁淤积,细胞内微脂滴沉积或慢性肝脏炎症及肝硬化。 三、临床表现 1.常见易引起肝损害的药物 2.常见易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分类 3.药物性肝损害的易患因素 4.肝损伤的两种情况:可预测、不可预测 5.分型与临床表现:急、慢性肝损伤,各自又分为几个亚型 2.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分类 1.抗生素类:24%~26%。如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磺胺类、氟喹诺酮类以及呋喃妥因等。其中,以大环内酯类和磺胺临床上最为多见。 2. 解热镇痛剂类:11.1%。如水杨酸盐类,醋酸酮,消炎痛等。其中,以扑热息痛较常见。3.抗结核药类:8%~13%。除链霉素外,大部分抗结核药都容易引起肝损害(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特别是抗结核药的联合应用可以引起肝细胞坏死。 4.神经系统疾病治疗药:9%~11%。其中,以氯丙嗪、卡马西平、丙戊酸钠、氟哌丁苯、丙米嗪较常见。 5.消化系统疾病治疗药:5%~6%。临床上多表现为轻度的胆汁淤积。如西米替丁和雷尼替丁在用药四周内可出现轻度黄疸。 6.麻醉药:6%~11%。其中,氟烷可造成急性肝炎,表现为血清转氨酶升高,偶可出现严重肝病。氯仿、三氯乙酰也可致肝损害。 7.激素类药及其它:激素类药物引起的肝损害约占药物性肝病的3%。以口服避孕药,雌激素和雄激素最为多见。其他药物,如抗心绞痛药物胺碘酮、马来酸派克昔林、硝苯地平等可引起磷脂沉积症或酒精中毒样肝病;5-氟尿嘧啶或5-氟脱氧尿苷可造成肝内外胆管狭窄,引起硬化性胆管炎;维生素A中毒可致肝窦周纤维化甚至肝硬化。此外,他巴唑、优降糖、抗真菌药、抗肿瘤药等均可造成肝功能异常。 8.中药:据不完全统计,可造成中毒的单味药达百余种,而能引起肝损害的中药也被不断发现,约占肝损害的8.3%。能引起肝损害的单味中药包括土昆明山海棠,黄药子,三七,艾叶,鱼胆,蜈蚣,金果榄,野百合,苍耳子,雷公藤,四季青,贯众,丁香,朱砂,罂粟,常山,合欢皮,天花粉,肉豆蔻,千里光,蓖麻子,油桐子,望江南子,雄黄,砒石,冬青叶等。以及中成药壮骨关节丸,复方青黛丸,藻酸双酯钠,雷公藤多苷,养发生发胶囊,火把花银片等。这些中药可导致急慢性肝损害、胆汁淤积、脂肪肝,严重者可出现重症肝炎和肝衰竭。 3.DILI的易患因素 4.药物性肝损伤的两种情况 1)可预测的肝损伤:指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对肝有损害作用,特点: 肝脏损害的程度与药物剂量大小和疗程有关。 可复制动物模型。 发病率高。 可将其分为直接损伤型和间接损伤型,前者为可损伤肝细胞所有成分,如四氯化碳、氨甲喋呤、红霉素过量等,后者为选择的损伤肝细胞某一细胞器或干扰某一代谢过程,如乙硫氨酸等。 2)不可预测的肝损伤: 一些药物性肝损伤,仅发生在少数的服药人群中,认为系机体特异性反应,常与药物剂量无关,损害较弥漫,可有发热、皮疹、关节痛和嗜酸细胞增高等全身症状,代表了药物过敏。与免疫机制有关。 其特点:①肝损害与用药量、疗程无关;②不能复制动物模型;③发病率较低,如常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