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外国学者发电子邮件.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如何给外国学者发电子邮件

如何与外国学者用电子邮件联系(索要论文或者代码) 前提:如果你是某个方向的,但是如果你没看过人家的论文,并且对其你的方向研究很不了解,这样的邮件写出来很没意思。会让人家觉得你虚假,或者想不劳而获。那也就别怪人家不回复了。你再怎么语言得体,再怎么消极礼貌,都没用。 这是我网上收集的一点资料: PART1:注意点 1. 邮件主题(subject)不需要写自己的名字。名字是在邮件系统设置里设定好的,在发件时会替换显示实际地址,所以无需在主题里再写一遍。 [RDX童鞋的补充:关键内容是要在主题里就写明白是否有推荐人,以及主要是什么事。很多教授只看主题。] 2. 在第一封邮件中称呼对方,两种正式的方法如下。其他的方式都是错误的。(例如Prof.、Hello、全名云云)   Dear Dr. *** /Dear Professor ***(***是姓) [一定要看清楚对方的简历,确认其确实有博士学位,才能用Dr,不然以后会很尴尬的…… Professor就无所谓,Assistant Professor也是Professor。(可千万别写Assistant Professor ***!=.=)] 3. 收到回信后,可以根据对方的落款,决定下一次如何称呼。如果对方落款只有名字(first name),那么下一次可以用名字称呼。如果对方落款是全名或是名字缩写,那么下一次仍然要用正式称呼。不过,在任何时候,用正式称呼都是保险的。 [如果是联系不认识的教授,最好在见面之前始终用正式称呼;如果是自己的导师或系里的经常会打交道的教授,那么可以尽快转到first name,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此外,自己的身份和所处地方的文化也有很大影响。我曾经听一个美国朋友说,本科生称呼教授的first name,是很不可想像的事情;也曾听另一个美国朋友说,她在中北部某校读硕士时,两年下来都一直称自己导师是Dr.某,而且周围的同学也全是这个规矩。] 4. 正文的第一句话必然是介绍自己。这句话必然要遵循这个格式:My name is *** (全名),and I am … 例如:   My name is Jeremy Bentham, and I am a graduate student at the Queen’s College, Oxford. 5. 正文的第二句话必然要解释自己是如何知道对方的。分三种情况:有人推荐;无人推荐;两人原本相识,但很久没有联系。 [这句话挺重要的,因为它要在你和这个陌路教授之间建立第一道关联。有人推荐当然最好,比如这个教授的同事某某某推荐你去找她,因为某某原因,那么把这个环节表述清楚即可。如果无人推荐(更常见的情况),一定要说清楚原因,例如刚刚看了人家的一篇新作云云(你要确实看过才能这么说),不然人家可能就不往下读了。] 6. 接下来便可以提出问题或请求了。这个部分遵循的法则叫做“消极的礼貌”(negative politeness)。常用的策略有:主动提及对方非常非常忙碌,可能没有时间满足自己的请求(也就是给对方一个台阶);多用if句;多用过去时态。 [这是最最重要的两个原则之一。我几乎每天都会在各类邮件里看到这个原则,无论是学生对教授、教授对学生、教授对教授、还是学生对学生。后来我修常人方法学的课程,读到Goffman、Brown和Levinson,真是拍案叫绝。若想深入理解“消极的礼貌”,请读: HYPERLINK /subject/2401850/ \t _blank Brown, P., Levinson, S. C. (1987).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 避免使用I want和I would like,实在要用,就用I would love。最坏最坏,也要用I wanted代替。 [我从来没见过有人说I want或者I would like,即使是教授对学生。] 8. 多用I was wondering if(一定要用was,而不是I wonder或I am wondering)。 [打交道多了,可以不必拘泥于此。例如也可以说I wondered... 甚至shall we... 如果是自己的导师,或者工作往来很密切的教授,一天到晚说“I was wondering if”,过分礼貌,其实也挺奇怪的。] 9. 多用would it be possible,以便从语法上规避直接牵涉到“人”,这样可以减轻对方的压力。例如:(隐含的意思在括号里,但不可明写出来)   Would it be possible (for you) to arrange an app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