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材分析.docVIP

人民版《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材分析.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民版《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材分析.doc

人民版《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材分析   [关键词]小农经济,精耕细作,超稳定系统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7)03-0034-07   人民版《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课,由“‘神农’的传说”“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贫者无立锥之地”“沉重的赋税和力役”“大禹和他的继承人”等共五块组成。而选用人民版的浙江省在其教学指导意见中又把“‘神农’的传说”和“沉重的赋税和力役”两块列入“学生课外阅读内容”。在笔者近年多次接触的有关本课的公开课中,绝大多数教师无论采取导学案还是其他形式,基本上只讲了“生产工具和技术的革新”“耕作方式”及“水利工程”三块知识。为因应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老师们要么在南方经济发展上多做些文章,体现“时空观念”;要么在曲辕犁或耧车上做文章,体现“史料实证”。但本质上仍是散乱无序,对于“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技术为何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的发展”的命题,只是机械地给出“长期的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传统农业”的答案。   为更好地落实国家新课程关于历史学科素养“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的要求,笔者对本课内容作一教材分析。   一、要从核心素养的要求   重建历史教学逻辑   我们的教育要培养怎么样的人,据此可以选择怎样的教学内容和怎样来进行教学,即如何契合育人目标重建学科的知识逻辑和构建开放的学科教学逻辑,这是任何一门学科教学面临的核心问题。从历史发展过程中揭示其本质规律,考察其发展中的多重可能性,汲取其蕴涵的文明力量,促使学生联系现实世界进行思考,是我们历史学科学习价值之所在。   就教育学知识与学科知识孰轻孰重的问题,笔者与许多同仁在实践中感到,越是到高年级,对学科知识的理解越是重要。发现和重建知识逻辑是形成教学逻辑的前提,尤其是在中学偏人文社会方向的学科教学上,因为这些学科的知识需要不断掸去蒙着的灰尘,方法需要不断地现代化,观念更是起到高屋建瓴的作用。笔者以为在当前历史教学中,知识逻辑构建的最大弊端在于运用一些辩证唯物主义的教条、“皮毛”来进行“引领”。如在经济史教学中,简单地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互动关系来开展教学活动,这样至少存在两方面不良后果:(1)简单的框架限定了材料的选用服从于既有之结论:一方面,只承认课本的观点,缺乏相应的冲突性设计和辨析,从而即使教学过程存在互动也丧失了对历史发展多种可能性的考察;另一方面是论证的时候缺乏必要的方法而显得粗糙,特别使必要条件代替了充分条件,给出的正确结论缺乏证据和证据链的支撑。(2)简单的框架本身违背唯物史观,只看到是简单的互动,不强调重点方面,特别没有认识到生产关系对生产力限制的一面,看不到先进的生产力固化落后的生产关系的一面。这两方面的后果长期发酵不但不利于我们对历史本相的探索与理解,显然更不利于学生批判性、审辩式思维的发展:历史的延续与断裂何以在封闭性社会和开放性社会有不同的体现?作为历史主体中的我们将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如何选择及做出何种选择?   国家从“两个一百年”整体发展的战略出发,在课程改革中提出“核心素养”目标和实践途径,我们理应加强研究,将其内化于学科知识逻辑和教学逻辑的建构过程中。这是我们的下一代能在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公民水准的重要条件,这也是我们许多希望静心教书的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笔者在长期的实践研究中,充分认识到地理环境对古代中国历史的巨大影响,还比较认同对中国社会“超稳定系统”假说。笔者认为可以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运用这些观点、假说来对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进行知识逻辑的建构。   二、从政治和文化的高度讨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互动   (一)古代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如何出现的   华夏文明的核心区处于温带季风气候,一方面冬天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适宜植物生长,适于农业发展;另一方面是夏季来临和退却有早有迟,降雨量有大有小,导致旱灾和水灾频繁。正如汤因比所说“自然界对人类的挑战正好适度,既不过于强大到使应战者无法应付也没有弱小到不足以引起胜利的应战,有利于文明的产生”。我国的原始人在经历采集和狩猎活动后,于距今7000余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逐渐进入农耕文明时代。在漫长的农耕文明时代,小农经济是其基本特征。   小农经济的概念源于马克思,它是指以个体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和消费的农业经营方式。我们可以从中分析出其两大特征:(1)以直接生产者小私有制为基础的;(2)具有分散、封闭、自给自足特点的生产性质。属于生产关系范畴的这两大特征非常重要,正是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结合或者说小私有和小生产的统一上才使“小农经济”得以存在和发展。而且值得说明的是,小农经济概念源于西欧样本,并不包括“精耕细作”,而放到中国历史语境下,则需要包括无疑。   追根溯源小农经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