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久病入络”病因病机及其治疗法则.doc
浅谈“久病入络”病因病机及其治疗法则
【摘要】 “久病入络”是中医临床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思想最早源于《黄帝内经》,后历经医家几千年的不断完善,形成一套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虚、滞、瘀是久病入络的基本特点,治疗时可根据3型的病机侧重点,分别采用宣通络瘀、通补入络和祛瘀固络法治之。
【关键词】 久病入络;病因病机;治疗法则
1“久病入络”理论的形成
“久病入络”是历代医家在络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长期临床实际总结出来的一种理论。何谓“络”,《灵枢·脉度》说得很清楚,“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孙”即“孙络”,为络脉之细小者。《难经·二十三难》在论及络脉生理功能时说:“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 别络十五,皆因其原,如环无端,转相灌溉,朝于寸口、人迎,以处百病,而决死生也。”这说明络脉分布以经脉为主干,支横别出,呈三维网状通络全身,具有渗注血气、贯通营卫、营养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
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虚或气滞则血失“气帅”而淤滞。疾病初起,一般以卫分、气分为主,久病则多入血分,伤及经络血脉。《内经》已经提出久病治血络的主张。如《灵枢·终始》说“久病者……去其血脉”,《灵枢·寿夭刚柔》篇亦说“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这些理论可视为久病入络的滥觞。
在实践中,汉代张仲景对“久病入络”的“肝着”“肝血劳”“疟母”等证,分别采用旋覆花汤、大黄虫丸和鳖甲煎丸等治疗,开创了辛润通络、辛温通络以及虫类药搜剔通络的治则,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清代叶天士在前人有关论述的启发下,结合自己的体验,认识到许多疾病“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临证指南医案·积聚》),进一步明确完善了“久病入络”的理论,并将其广泛应用于中风、胃脘痛、噎嗝、癥瘕、痹证、淋证、便血、疟疾及诸痛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叶天士之后,许多医家又从不同角度不断探讨总结络病理论,使其进一步完善。
2“久病入络”病机学的完善
络脉在空间上承接经脉而呈三维网状结构通全身,在功能上承接经脉行血气、通阴阳、荣全身。由于络脉这种独特的结构功能特点,当其受病时,常表现为全身性的气血阴阳运化失司。另外,通常情况下,络病的形成有一个由气到血的发展过程,在气在经之病,久延不治,或失治误治,病势入里累及血络方能成为络病,“久病入络”的提法也正强调了这种病机特点。邪居日久,正气必虚,所以证候上,虚、滞、瘀成为久病入络的基本特点。也正因为如此,在临床上后世医家普遍认同叶天士“宣通络瘀”“通补入络”“痛缓因为宜”“勿事速达”等治则。
2.1络脉气血亏虚,运化无力
《内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病邪久居,必然会不断损气耗血。经络阳气虚弱运血无力,营血日久暗耗,血不充络,则必然导致络脉气血运化、营养、濡润不足。而气血虚弱日久,精血渗灌不畅,也常会导致气机温运无力,日久因虚而滞。正如《素问·举痛论》所言“脉泣则血虚”。王清任亦言:“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
2.2 邪与血气搏结,络脉阻滞
通常疾病初起时,人体正气尚旺,多能拒邪于表浅,而病久则正气日残,邪气入深,进而伤及脏腑肌肉、四肢百骸经络。例如风、寒、湿、热之邪,久居不去,皆可由浅入深,搏结气血,损伤络脉及经脉。而搏结痹隔之邪可由于病因病机,因人因地之殊而或为湿痰,或为血瘀,或兼热燥,或显寒凝。诚如王清任《医林改错》所言“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成方便读》亦曰:“经络中一有湿痰死血,既不仁且不用。”
2.3 劳伤跌挫,损伤络脉
《灵枢·百病始生》指出:“卒然多饮食则肠(《太素》《甲乙》作‘脉’)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至于跌损堕坠更是络脉损伤的常见原因。《素问·缪刺论》说:“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先饮利药。此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少阴之络。”由此可见,血溢络外,离络留而为瘀,即是络脉损伤的基本病理变化。
综上所述,络脉病证特点总离不开“虚”“滞”“瘀”,治疗时可根据3型的病机侧重点,分别采用宣通络瘀、通补入络和祛瘀固络法治之。
3络脉病证的治疗大法
3.1 辛温通络法
用于寒湿凝滞或阴寒内盛所致络脉痹阻。临证常见病情得热稍缓,遇寒更甚,多伴有呕吐清涎、恶寒肢冷等阴寒表现。在治疗时,除运用辛味通络外,用药偏重于温阳散寒之品以运气化血而调达络脉。常用当归、肉桂、小茴香、干姜、附片、丁香、炙甘草、吴茱萸、高良姜等。此法应用非常广泛,凡久病辨证因寒邪或阳虚而致络脉气血运行不畅凝滞者,皆可临证加减应用。
3.2 辛润宣通法
络脉不畅,郁久势必化燥伤阴。叶氏及后世医家皆强调“久病入络”治疗时要注意育阴保津,主张用药不宜刚,勿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浅论体育社会学调查中“拒答”现象的原因及应对策略.doc
- 浅论体育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构建的逻辑起点.doc
- 浅论信息化视野下的“传媒协同”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研.doc
- 浅论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在高校德育中的价值.doc
- 浅论儿童同伴合作学习的价值、机制与促进策略——基.doc
- 浅论先秦儒家伦理思想塑造大学生道德情操模式的构建.doc
- 浅论克林顿第三条道路对西欧社会民主主义的影响.doc
- 浅论公安院校文件检验课程实践教学改革.doc
- 浅论公民宪法意识与公民意识关系分析——以宁夏公民.doc
- 浅论关于新加坡博物馆在华人文化意识重构中的意义.doc
- 2025AACR十大热门靶点推荐和解读报告52页.docx
- 财务部管理报表.xlsx
- 高中物理新人教版选修3-1课件第二章恒定电流第7节闭合电路欧姆定律.ppt
- 第三单元知识梳理(课件)-三年级语文下册单元复习(部编版).pptx
- 俄罗斯知识点训练课件-七年级地理下学期人教版(2024).pptx
- 课外古诗词诵读龟虽寿-八年级语文上学期课内课件(统编版).pptx
-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课件第七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7.2.1.ppt
- 高考物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第4章第3讲圆周运动.ppt
- 高考英语一轮复习课件53Lifeinthefuture.ppt
- 2025-2030衣柜行业风险投资发展分析及投资融资策略研究报告.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