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与社会课堂笔记.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法与社会课堂笔记

法与社会 课堂笔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1 交通秩序与法治化程度 某个国家法律运作的实际状况透过是否有效的执行了交通规则的现象,可以获得直观清晰的认识。在这种意义上,交通秩序(交通规则的执行状况)可以理解为法治化程度的一个基本指标。 中国的交通秩序问题: 交通规则形同虚设,交通无序化成为法治缺失的典型表现。 对策:政府加强交通秩序的整顿,采取严格的执法举措,加大处罚力度。其中包括“醉驾入刑”。醉驾入刑起因于成都市一起交通事故,肇事者酒后驾驶别克车造成4人死亡,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但在怎样依法制裁方面有争论,因法律没有明文规定。后人大草案确定为“危险驾驶罪”。——法理与传统习俗发生冲突。《刑法》新增相关规定。醉驾入刑是最佳切入点来进行交通秩序的治理以及提高法律刚性。 对于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现象、传统文化以及习俗的纠正,是从人与人之间行为的调整开始的,是从刑罚开始的。不过法律制裁的时效究竟取决于强制力,还是取决于进行整顿的需求或者条件,或者取决于行为者的理性认识和同意,仍然有待进一步探讨。 1-2 醉驾入刑的多角度透视 处理醉驾问题可以有哪些对策: 1)限制或禁止饮酒(理论上可能)许多国家颁布过禁酒令。例,美国1920年禁酒令。如何执行?成立联邦禁酒探员。介入生活世界监督执法。效果?监督成本高;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助长了走私,投机,黑市交易,围绕酒品买卖的暴力冲突,甚至引起政治对立。结果?1933年废除禁酒令。——说明法律能否维持和实施不能仅仅靠国家的强制力,还不得不受制于社会意识和各种各样的主客观条件。真正发挥效力是要得到人们内心的认同,自愿服从规则。 2)运动式执法:节约监督成本,影响力大。一般强调长效化执法,但对酒后驾驶运动式执法更有效果。称为“斯堪的纳维亚方式”。定期或不定期的执法运动,宣传交通安全的重要性。 3)非刑事的法律制裁(治安拘留、行政罚款、民事赔偿、质押或吊销驾驶证、记过扣分)4)“私了”和“赔命价”总结:醉驾入刑需与运动式执法相结合;将相关教育延伸至驾照培训中,让驾驶员从一开始就养成良好习惯;对遵守规则的驾驶员奖励,如区别驾照,减免保险费等。 1-3 法律、社会规范以及舆论 前提假设:行为者会进行趋利避害的理性选择,而外部制裁可以不断影响行为者的动机。但是,实际上秩序的形成还有赖于各种各样的自发的协作,制裁、强制并不是法律规范实施的唯一机制。 个人社会化,规范内在化。讨论法时应把社会规范考虑在内,而不仅限于国家法律。国家法律表现为一种外在的,正式的控制。而社会规范表现为内在的,非正式的控制。(如,乡规民约,人民公约)两者之间界限并不是十分分明的。软硬兼施,刚柔并济。 广义上,礼也是法的一种。 舆论与法律的关系 1-4 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的互动 “纸面上的法”与“实际中的法”:实际运用的法律往往以非正式规则的形态呈现出来。 从法律人的角度来看,在对正式规则与非正式的规则之间关系进行定位、调整以及判断时,还是要让正式规则占优势,而不能反过来。也就是说,非正式规则必须服从正式规则。只有这样,法律体系才能具有统一性、整合性。 但在中国两者规则有点特殊。传统文化强调高阶规范以及道德秩序的意义,因此在适用法律的过程中,正式规则不得不相对化。当高阶规范与舆论联系在一起时,“天听自我民听”。有时是非正式规则比正式规则更有优势,原因:制度设计上存在根本性缺陷,例如规则体系没有明确的效力等级结构,法律职业没有超然的独立地位,缺乏程序公正的意识,法律推理技术不发达等。 第一讲 法律行为的基本模式 1.透过醉驾入刑以及禁酒令这样的典型现象,可以深入考察法律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2.为了防止酒后驾驶给司机以及无辜的他人造成伤害,政府通过法规来惩罚酒后驾驶。 3.禁止酒后驾驶的规定是以针对行为的工具理性为前提的。假定人们都会做出趋利避害的理性选择,假定人们都是经纪人。 4.过度饮酒而造成的酒后问题,是以情感行为内在的沟通理性为前提。我们看到的是游戏人或者道德人的图像。而醉驾入刑、加重惩罚力度的背后,存在着规范本身自我维护、自我依据的逻辑。 5.禁酒令其实也是以规范理性为前提的。 6.工具理性、沟通理性和规范理性,三者之间往往并不一致。这就会导致大家对某人行为的看法与某人对自己行为的想法之间,发生持续性乖离,甚至背道而驰。 7.个人偏好、特定的价值判断以及无意识的行为也会与工具理性或者规范理性相矛盾,甚至发生冲突。 8.eg:明明知道过度饮酒对身体有害仍然大量饮酒,这种行为看起来是非理性的,但却符合中国的沟通理性。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哥们义气以及照顾朋友心情之类善意的排序是非常高的,这就导致基本的行为方式具有显著的情感色彩,会压到工具理性和规范理性。 9.但是酒后驾驶却并不能直接归因于朋友情义,而涉及对法律规范以及社会风险性的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