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白族的扎染.doc
开发区香江路第二小学民族教育
研 究 性 学 习
课题名称:白族的扎染
班 级:六年级四班
组 长:李萌萌
成 员:王淼 张志坦 李凯
指导教师:杨君
时 间:2012.3
民族教育课题式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2012年3月
课题题目 白族的扎染 指导教师 杨君 成员 组长:李萌萌
组员:王淼 张志坦 李凯 所在班级 604 背景介绍 通过对白族的扎染文化的了解与学习,了解中国白族独特的服饰文化;提高自我研究学习的水平。学习课题实、深化阶段 通过对白族的扎染文化的了解与学习,了解中国白族独特的服饰文化;提高自我研究学习的水平。学习课题实、深化阶段
题目:
藏族的哈达 完成时间:2012年5月 课题组成员:
张晓燕,赵久瑞
郑林轩,蒋佳丽 报告执笔人:郑军光
指导教师:杨君 报告正文
一、课题的选择
白族的服饰在少数民族服饰中是很漂亮的,我们了解到这是白族的扎染技术成就了如此好的服饰,大理白族扎染是白族人民的传统民间工艺产品,该产品集文化、艺术为一体,其花形图案以规则的几何纹样组成,布局严谨饱满,多取材于动、植物形象和历代王宫贵族的服饰图案,充满生活气息。我们特别想了解这种咋让技术。
2.目的意义:
(1)了解课题实、深化阶段扎染是周城村民内心意识的外化表现形式之一。每一幅扎染图案,都表现出他们对生活的一种理解和认识,也蕴含着他们对人生的一种向往和希望。从一块块色调谐调、意蕴隽永的扎染布,可反映出周城人民的性格特征和民族心理。由于不同部分扎的手法及松紧程度不一,在花纹与底色之间往往呈现出渐变的效果,花的边沿有渍印造成的渐淡或渐浓的色晕,显得自然而又变幻迷离。蓝白相间的色彩显现出无比的韵味,清新淡雅中透出一股动人的神韵通过学习我了解到,白族的扎染是历史最悠久的一种染布工艺,古称绞缬、撮缬。
扎染工艺有好几道工序。第一道工序是选择布料与品种,他们一般选择纯棉白布。第二道工序是花色图案,他们一般选择以蓝色和白色为主。第三道工序是染料,他们一般以浸染植物和辅料配制而成。
白族的扎染历史悠久,我们要让它传承下去
通过学习我了解了,白族的扎染就是布艺,而去非常的有名气。
扎染代表着一种传统,还是一种时尚,是由于它特有的有别于其它染织物的个性。
白族的帽子、围巾、枕巾、门帘……等等,很多东西都是扎染做成的。它是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做出来的。
白族的衣服很漂亮,我看了图片都爱不释手,很想自己也拥有一件。在大理城乡随处可见到它的踪影。
扎染的花样很多,据粗略估计就有100多种呢!
扎染溯源
扎染,古称绞缬、撮缬,是历史悠久的一种染布工艺。据文献记载,我国至迟在公元4世纪已有这种工艺。白族民间传说扎染是苍山的溪水所化,或说是仙女织出带到人间,都表现了白族人民对这种工艺的珍爱。民间又把扎染称为“疙瘩染”,把扎染布叫做疙瘩花布、结花布、蓝花布。扎染工艺主要有扎花、浸染、漂晾三道工序。先选好布料,然后在布匹上印上设计好的花纹图样,按照图样要求,分别使用撮皱、折叠、翻卷、挤揪等方法,将图案部分缝紧,成疙瘩状。经反复浸染,晾干拆线,被线扎缠缝合的疙瘩部分色泽未渍,呈现各种花形。如此,一块块蓝底或青底白花的扎染布便制成了。由于不同部分扎的手法及松紧程度不一,在花纹与底色之间往往呈现出渐变的效果,花的边沿有渍印造成的渐淡或渐浓的色晕,显得自然而又变幻迷离。蓝白相间的色彩显现出无比的韵味,清新淡雅中透出一股动人的神韵。
周城扎染的历史十分悠久,当地制作靛兰的方法与《齐民要术》、《天工开物》所载的制靛法基本相同。调查中,问到“你家的扎染工艺是从哪学来的”时,不少人回答是“祖传的”,“老一辈传下来的”,“我们村很早的时候就做扎染了,是从村子里学到的”等等。这样的问与答似乎还不能给我们提供白族扎染兴起的确切时间,而考古材料则可为我们提供一些佐证。周城扎染工艺的兴盛与历史上白族先民生活地区染织工艺的发达不无关系。白族先民居住的洱海地区,很早就有人类活动的遗迹。据考古发现,洱海地区各新石器遗址中发掘出许多形制各异的陶制纺轮等手工纺织器具,其中大理苍山马龙遗址中仅是陶制纺轮、纺坠就有车轮形、圆锥形、梯形、珍珠形等40件。宾川白羊村遗址中出土的纺织器具,有纺轮,分石制和陶制两种,陶制的纺轮就有5种样式。剑川海门口遗址中出土的陶制纺轮则多达8种样式。这些考古材料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白族先民已在进行纺织活动。《西洱河风土记》载:“有丝、麻、蚕织之事,出绢、丝、布、麻,幅广七寸以下,染色有非帛。”说明唐初白族地区的纺织业已较为发达。南诏还从中原汉族地区掳掠了一批工匠艺人,从一定层面上说,促进了南诏包括染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