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以灶为腧取穴针刺治疗肩周炎40例.doc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以灶为腧取穴针刺治疗肩周炎40例 ■ 刘 辉 《中国针灸》 2007年第7期   笔者在临床上按照传统“以痛为腧”取穴针刺治疗肩周炎,虽有一定效果,但痛点往往不能准确反映病灶,受中华经筋疗法中“以灶为腧”的启发,便尝试直接针对病灶“以灶为腧”取穴,发现能明显提高疗效。2000年以来,笔者“以灶为腧”取穴针刺治疗肩周炎40例,效果显著,并与“以痛为腧”取穴32例进行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病例均为门诊患者,共72例,都有不同程度肩部疼痛、肩关节活动受限症状,符合肩周炎诊断标准。将患者按就诊顺序编号,查随机数字表,按随机数的奇偶分成两组。其中治疗组40例,男17例,女23例;年龄40~72岁;病程3周~12个月;左肩16例,右肩24例。对照组32例,男14例,女18例;年龄41~70岁;病程1月~10个月;左肩13例,右肩1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2 治疗方法      2.1 取穴   (1)治疗组:医生根据患者病史、症状及肩关节活动受限情况,结合肩关节周围的解剖、生理、病理特点,查出肩周炎准确病灶。正确诊治肩周炎主要在于找出最初独立的病变,如肱二头肌肌腱炎、肩峰下(三角肌下)滑囊炎、冈上肌肌腱炎等。病灶即是指此最初独立病变而言。首先查出病灶,然后找到这些病灶上疼痛最集中、敏感点1~2个,即主要致痛点、粘连点,该处常可触及条索状硬结,以其为主穴。它们有比较固定的位置,多位于肌腱韧带起止处、肌腱或腱鞘经行骨性管道及与滑囊紧贴处。肩前主要为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经行之结节间沟,以及喙突外缘和下缘的肱二头肌短头、胸小肌、喙肱韧带起止点;肩外主要在肩峰下滑囊,其浅部为三角肌,深部为冈上肌肌腱止点;肩后则为关节盂后结节肱三头肌长头起止点。配穴:循经选用肩髃、肩髎、肩贞、臂臑、曲池、外关。   (2)对照组:医生不查找病灶,而只是令病人以健侧手“捏其上”,找出患侧肩部疼痛或压痛最明显处并告知医生,以患者主诉最痛处1~2个点为主穴。其位置不固定,既可因病人感觉的不同而有差异,又会随治疗的进行而发生变化。配穴同治疗组。      2.2 操作   根据部位深浅选择直径0.35mm、长40~75mm毫针,主穴采用短刺和傍针刺,先直刺1针,再在近旁斜向加刺1针,两针尖会于一处,针尖达骨面后都略提1~2mm,在近骨之处提插捻转至有明显酸胀感,以患者能忍受为度。配穴直刺,行针至得气。留针30分钟,间隔5分钟行针1次,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治疗期间,嘱患者根据病情每日在家进行10分钟“爬墙”“拉绳”等功能锻炼。两组均在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   痊愈:肩部疼痛消失,功能活动恢复正常;显效:肩部疼痛基本消失,功能活动明显改善;有效:肩部疼痛减轻,功能活动有所改善;无效:治疗前后病情无明显变化。      3.2 治疗结果   (1)两组患者疗效比较见表1。   从表1可知,治疗组痊愈率高于对照组,X2=6.67,P0.01,提示两组治愈率之间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2)两组治愈病例所需疗次比较见表2。   从表2可知,治疗组治愈病例所需疗次低于对照组,t=2.84,P0.01,提示两组治愈病例所需疗次之间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4 体会      “以痛为腧”一词,首见于《灵枢·经筋》篇,“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至唐代《千金方》又有“阿是穴”之称:“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或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日阿是穴也。”它突出了经筋病(如肩周炎)的选穴特点,取穴大多偏于局部。疼痛作为患者的一种感觉,它能够提供疾病的某些信息,但不一定是疾病的本质,建立在其上的“以痛为腧”的思维方法是不全面的。首先,它主要依赖病人的描述,难以排除患者个体对刺激的敏感程度、表达能力乃至情绪的影响,缺乏客观评价标准。其次,由于肩周炎的病灶在关节囊、韧带、肌腱等深层躯体结构,其疼痛的特征是钝痛、弥散和不易定位,并可远离原发部位,那么痛处便不一定是病位,也就不一定是最佳针刺部位。临床可见到病人主诉痛处很多与病位不一致。而“以灶为腧”就克服了这些不足,它除了需要医生仔细诊察、寻找疼痛最明显的部位外,还要采用运动试验,观察主动、被动和阻力运动对疼痛的影响。如冈上肌肌腱炎表现为上臂外展60~120°内疼痛最明显的特征性疼痛弧;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表现为抗阻力屈肘时肱骨结节间沟部疼痛加重;肩峰下滑囊炎表现为肩关节主动或被动外展、外旋时肩峰下疼痛等等。必要时也可借助X线等辅助检查,如冈上肌肌腱

文档评论(0)

12435956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文档有任何问题,请私信留言,会第一时间解决。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3023136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