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心是道”─书法基础教育之我见.pdf

  1.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无心是道”─书法基础教育之我见

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冉明——无心是道—书法基础教育之我见 “无心是道”——书法基础教育之我见 绪 论 一 研究对象与问题的提出 《论语·学而》篇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其指导人们做什么首先要 从根本上做起,根本树立了“道”就出现了。做人要从根本做起,做学问亦理所 当然。书法作为学问的一种,其本质基础当然不容忽视。 面对当今学书者,在对书法的学习过程中逐渐疏离了书法的本质基础,学习 者只是尽可能的从书法的技术、形式构成、历史等表层面去理解,而教学者也是 尽可能的去回避,因而书法本质基础这一问题实际上已变得模糊,更不可能说对 其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因此,对书法本质基础这一课题的研究就变得极其的重要, 尤其会影响到书法的未来发展趋势。 理清书法基础的方向,一方面在学与教的过程中不至于舍本逐末,进入误区; 另一方面对书法更深层次的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提供更大的实效性。正是基于 此,本论文才有了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二 目前研究概况 李泽厚《美的历程》、《美学三书》、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宗白华 《美学散步》、柳诒徵《中国文化史》、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萧元《书法美 学史》、钱穆《国史大纲》、张恺之《中国传统文化》、章祖安《中国传统文化与 中国书法》、姜澄清《书法文化丛谈》等等一些文艺专著,在书法本体之外,勾 勒出了大的文化艺术史观,对于认知大的书法基础教育提供了研究基壤。特别是 《中国艺术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书法》这二书,一个从总的精神层面加 以概述,一个从书法具体的细节上加以印证,阐述可谓精妙。 陈振濂著《书法教育学 》旨在学科的完整性、体系的系统性,为学科建设 做出了重要贡献而无暇顾及具体深层次的探讨。 邱振中著《中国书法:167个练习》一书重于实践,对每一细节的练习非常 细化,对于初学者有一定启蒙作用,这是其对书法学习作出重要贡献。然正是因 为其细化,而易导致学者进入其模式后难以自拔,反而迷失方向,这方面存有些 许遗憾。而其 《书法》一书中用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对书法进行分析,其中最重 要的观点:把用笔分解、还原成三种最基本的笔锋运动形式 (平动、提按、绞转), 结合历史的分析和作品的印证,这种思想在当今书学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然其对 古人“万毫齐力”弃之不顾,未征书法之妙。 祝遂之主编《高等书法教育四十年》主要是对中国高等书法教育四十年的回 顾,对这四十年教育成败做总结。而其主编的《2010 杭州国际高等书法教育论 坛论文集》中,各作者深入调研,各抒己见,颇为动容。 白砥《书法空间论》与许洪流《技与道——中国书法笔法论》二专著旨在对 - 1 - 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冉明——无心是道—书法基础教育之我见 某一块面做专题性、具体性的深层次探讨,对空间与笔法两方面的深入梳理为学 者所折服。孙晓云《书法有法》在论述书法时,方法独特,颇能解决书法的基本 问题,值得参考。 黄义成《试论中国古代书法教育》、贺文荣《中国古代书法教育的结构与形 态研究》、白 鸿《唐代书法教育中的家传与师授》等重在从中国古代书法教育 制度、源流以及其沿袭过程进行阐述。而侯忠明《书法基础教育的窘境与对策》 等意在对书法面临的问题进行列举,然后寻找解决方法。还有一些研究资料侧重 于文化与书法艺术之间的研究。 对于以上材料,各有得失,但都为本论文提供了研究的基础。 三 论文的思路和研究方法 古人之学问“难于下学而上达”。“下学”便是他可以了却所有形而下的器, 能致广大而尽精微,此可视为一端;“上达”便是上达天理,即通于“道”,可视 为另一端。而几千年的人一直都在想办法解决这两端,使其不偏不倚、至中和而 又为人所懂,进而为人所道。 本文正是朝这个方向努力,按照“下学而上达”的精神,试图在书法这一“小 道”上作一尝试来进行具体研究的。其在第一章里,通过分析去理解到“道一” 的概念。“道一”不仅说明天下“至道归一”、“道同为一”的道理,还解释了“一” 就是“原”、就是“要(关键)”的理解方式,更重要的就是阐明这“一” 本身 就是一“道”的观点。而书法,作为所有“一”之一,当然与大道是同

文档评论(0)

zyigtangv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