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行星的生星机制.pdf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外行星的生星机制.pdf

http :// 外行星的生星机制 李振芳 长安大学(710064 ) E-mail:lizhf_9678@163.com 摘 要:本文提出了行星系统中外行星的生星机制。这种机制由两部分内容所组成:一是旋 臂的颈缩和拉伸;二是振动引起两个相邻星胎之间的旋臂断裂,使行星胎脱离原太阳进入公 转轨道而成为行星。 关键词:颈缩,裂纹,振断 1.引言 弄清行星的生成机制是研究行星系统演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近代星云说认为行星 的形成是由星云盘中的非气体物质凝结成尘埃粒子和雪片,这些尘埃和雪片通过天然粘性物 质聚成大小不等的团块,同时尘粒向赤道面沉降,当尘层中物质密度增至足够大时,会分裂 成粒子团,然后生成星子,星子长大,合并成行星胎,行星胎进一步演化便形成行星[1] 。尘 埃先形成星子再形成星胎的观点已经被很多人所接受,但星胎又是如何演化成行星的呢?至 今未见被人们普遍接受的理论或假说。 生成内、外行星的星胎的形成过程大致相同,也就是说内、外行星胎具有相同的生成机 制和形成过程。但是从星胎演化成行星的过程,对内、外行星来说并不一样。本文目的就是 论述外行星的生星机制,所谓生星机制就是星胎获得一定条件脱离原太阳而成为行星的机 制。 2 .外行星的生星机制 2.1 旋臂的颈缩与拉伸 [2] 星胎是由核吸收供养区的物质后逐渐长大而成的 。图 1 表示一个二级行星系统的行 星胎孕育区中,星胎和供养区的位置关系。其中6 个以实线画的圆表示6 个行星胎,虚线画 出的圆表示供养区。当星胎逐渐长大成熟时,供养区内,星胎外的物质在不断减少,在个行 星胎之间的旋臂内、外测面[2]处就会产生凹陷,如图2 所示。这种凹陷环绕在旋臂四周, 使 凹陷处的旋臂截面面积明显小于相邻星胎处的截面面积,这种凹陷现象称为颈缩。 图1 二级行星系统的行星胎位置图 -1-1 http :// 颈缩现象主要发生在旋臂处。旋臂是行星胎孕育区中生成外行星胎的区域。在孕育区生 成内、外行星胎的区域是迎扫面和基圆围成的区域[2],在这一区域的迎扫面上也会产生凹陷, 但凹陷的程度显然不如旋臂处。因此内行星胎不会以外行星的生星机制成为行星。 1 ? 图2 旋臂颈缩示意图 颈缩使两行星胎之间旋臂的截面变小,从而使旋臂的强度降低。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使两 行星胎之间的距离增大。由于旋臂是由几个行星胎和它们之间的介质组成的,这些介质实际 上是更低级别的星胎或星子,甚至是未能形成星子的尘粒,所以,行星胎之间的距离增大所 产生的效果是旋臂被拉长。如图3 所示。由颈缩和离心力作用引起的旋臂的增长称为旋臂的 拉伸。 1 ? 图3 旋臂的拉伸示意图 旋臂的颈缩和拉伸的结果,都使得旋臂强度、刚度降低。这样一来,整个旋臂就逐渐变 得薄弱起来。 2.2 旋臂的振动 颈缩出现之后,当旋臂外侧面 (即迎扫面)扫过原恒星 (原太阳)周围介质时,就相当 于周围介质在有波纹的表面流过一样。如图4 ,介质流会形成波浪起伏的状态。这种状态的 -2-2

文档评论(0)

zhoujiaha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