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江西省抚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工程项目扶助资金的申请报告.doc
关于江西省抚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工程项目扶助资金的申请报告
政府政务是关于江西省抚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工程项目扶助资金的申请报告 国家文化部:
抚州有着“临川文化”的悠久历史传统,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数千年来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至今仍有大量的特色民间艺术和优秀文化遗产在本地民间得到承扬和保存。我市各级政府和文化部分对当地文化遗产历来十分重视,为此做了大量的挖掘、抢救和保护工作,尤其自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以来更是加强了重视和投进。但是,尽管在保护、扶持方面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由于散落本地的文化遗产项目量多重大,由于对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需求资金投进巨大,由于我市处在经济较滞后地区受经济方面的制约以及其它种种原因,使得我们在对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开发和建树上,力不从心,进展迟滞,效果不明显。
在江西省向国家申报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69个项目中,抚州市的申报项目占6个,其中有南丰傩舞、乐安“滚傩神”、宜黄戏、广昌孟戏等4个项目终极获准成为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保护项目。在此,先将这4项文化遗产情况作个简介:
(1)南丰傩舞:南丰“跳傩”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两宋是南丰傩的发展期,为避战乱很多外地人口迁进南丰,流寓南丰的赵氏宗家乐艺伎和流散艺人带来京都的歌舞、说唱、杂剧艺术,促使了南丰傩戏的诞生。明清是南丰傩的繁荣期,上甘、石邮、南堡等村重建或新建傩庙,恢复傩礼,具有军傩“跳竹马”、“跳和合”、“跳八仙”等一批特色的傩舞相继出现。
新中国成立,南丰“跳傩”这门古老艺术得到全新的发展、挖掘和保护,先后一批优秀的节目《文王访贤》、《和合》、《钟馗醉酒》参展于全国全省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以它原生态的舞风和神秘的礼节风糜全国反映强烈。与此同时,中心和省文艺工纷纷来南丰观摩采风。在各级文化部分支持下,傩舞的录像、采编工作都已全面启动。1992年8月江西省文化厅正式命名南丰为江西“傩舞之乡”。1996年11月,国家文化部命名南丰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傩舞艺术)”。
南丰“跳傩”所包括的丰富内容和遗存形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南丰“跳傩”是一种艺术复合体,它的傩舞、傩面、傩乐都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南丰“跳傩”作为中国傩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亚州汉字文化圈内的一种文化遗存。
(2)乐安“滚傩神”:位于乐安县城南30华里处的东湖村,在
杨姓氏族内世代流传着一种古老的跳傩仪式,当地人称为“滚傩神”,且授规森严,概不过传。东湖“滚傩神”已有近千年历史,它被当地作为驱邪纳福,保一方平安的一种仪式,延续至今。
“滚傩神”古扑原始风格独特,它所戴的面具与其它傩舞不同,不是罩住整个脸部,而是分上额、下嘴两个断片组合而成。奏伴音乐为一鼓一锣,节奏为反3/4拍(即弱拍在前,强拍在后),很有特色。主要表演节目有“鸡嘴”、“猪嘴”,如遇瘟疫灾难,则鹅王、东岳、判官、白虎精、歪嘴婆婆等十八个傩神全部出动,进行走村过户搜索驱邪,整个过程古扑原始,粗犷奔放,很少后人为之加工痕迹。
“滚傩神”中的“猪嘴”、“鸡嘴”造型动作及表演风格,在我国傩舞中实属罕见,中外专家学者对其历史渊源和传承衍变过程发生浓厚爱好,有的专家甚至推断它为西汉年间流行的“猪头打鬼”的演变产物,是至今唯一幸存的最古老的傩仪和傩舞之一。
(3)宜黄戏:宜黄戏以“宜黄腔”为主要唱腔。“宜黄腔”因产于宜黄县而得名。宜黄又称“戏乡”,早在明代中叶,就成为江西地方戏曲中心。明末清初,“宜黄腔”由在南方流传的甘肃“西秦腔二犯”演变而成,初期为笛子伴奏的“平板吹腔”和有三种板式的“唢呐二犯”。清乾隆初年“宜黄腔”废唢呐、改由胡琴为主奏乐器,并将“吹腔”、“二犯”两种曲调同一,“二犯”分作四种扳式,吹腔变成了二凡的平扳,形成了广为流传的“胡琴腔”。清末以后,吸收了其它乱弹的声腔和剧目(如西皮、浙调、吹腔、拨子、南北词等)而成为由多种声腔综合而成的宜黄戏剧种。“宜黄腔”产生之后,在江西各地流传,并为尚存的江西地方大戏剧种。“宜黄腔”兴起之后,向外省流传,浙江绍兴、北京、广州都有宜黄腔的记载,影响很深。
新中国成立后,宜黄县为恢复这个古老剧种,于1956年定名为宜黄戏并正式成立专业国营“宜黄戏剧团”。宜黄戏及宜黄腔的重要价值主要有:一、学术研究价值。“宜黄腔”、宜黄戏的形成、发展、演变和兴衰过程已成为我国戏曲史的一个缩影。对于探索研究,戏曲演变规律是理想的标本。二、独特的艺术价值。古老的宜黄戏经几百年历史长河冲涮和锤炼精华积增,艺技双高、独特的“宜黄腔”永葆当年的美妙,更显古色古香楚楚动人。积存的三百多个优秀剧目,已成我国戏曲宝库中的珍品、上品。三、演出欣赏价值。几百年来宜黄戏以其鲜明的表演风格、优美的声腔和人人爱听能懂的语言及不断更新的剧目活跃在省内外各地的舞台,受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