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论文 读路遥——观变革中农村青年面貌和心理.docVIP

中国现代文学史论文 读路遥——观变革中农村青年面貌和心理.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现代文学史论文 读路遥——观变革中农村青年面貌和心理

读路遥——观变革中农村青年的面貌和心理 七十年代中后期到整个八十年代,中国社会正处于现新旧体制转换的时期,伴随着社会面貌的改变,中国文学逐渐从“伤痕文学”中走出,先后进入“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阶段。 这一时期,一大批敢于思考,富有人生阅历的作家突破“恢复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口号的局限,提出了现实主义深化的主张,其中一些文人将目光转向农村,从农村的角度和农民的视野出发,以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后所发生的急剧变化为背景,着重描写农村的实际面貌和农民的生活状况,特别是传统封闭的农村社会受到冲击后,农村青年所面临的“人生选择”。其中,路遥便成功创作了《人生》、《平凡的世界》等农村题材小说。 被誉为“陕北的骄傲,时代的光荣”的作者路遥,生于五十年代陕北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七岁时因为家庭拮据被过继给伯父,饥饿的经历和苦难的生活给路遥留下了非常强烈的印象,这使他擅长用笔来反映这份忧伤和痛苦的记忆,在《在困难的苦日子里》和《平凡的世界》里所写的,都有着他往日心酸的影子。这位四十二岁便賫志而歿的优秀作家,可以说他的大半生涯是在陕北度过的,在那个闭塞而贫穷的黄土高原上他经历了不堪回首的童年和离破碎的青少年时期,生活环境中遇到的各种苦难激发了他对“更广阔的外部世界”的憧憬,对学校执着的向往,以及敏锐的感受能力,培养了他独立的不羁的性格。这个地道的陕北人即使居住在西安也专门描写农民的生活,从他的创作中我们可以窥见陕北的风土人情,以及生活在那片土黄地上的人们的大喜大悲。七三年他进入到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路遥的创作也是始于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他创作的《人生》成为他的成名作,随后用六年时间完成的《平凡的世界》使他的创作达到高峰。 对比《人生》和《平凡的世界》,可以看到改革中农村青年的面貌和心理。《人生》中的高加林,《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和孙少安,他们具有农村青年的共性,又有不同于彼此的个性特点。 人心态及性格都是在受所处的环境影响下形成的,先看这一时期他们所处的环境。他们出生于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时他们正处于青年时期,所以他们或多或少地经历了十年文革,接着又随着八十年的社会改革,当改革开放的一系列政策逐步实施,过去那些僵化的农村政策,普遍的贫困化状况以及集团式的耕种方式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封闭的农村社会那种表面的安定开始破碎,旧的社会结构和传统的观念被迫崩塌和重新组合,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开始扎根农村土壤。1981年10月,路遥谈到“交叉地带”一词,他说“农村和城镇的‘交叉地带’,色彩斑斓,矛盾冲突很有特色,很有意义。”1982年,路遥谈到关于描写“交叉地带”的问题时说“现代社会像一座立交桥,层层叠叠,复杂万端。其中‘交叉地带’就是最好的例子之一。随着城市和农村的变化和发展,城市生活对农村生活的冲击,出现了农村向城市化发展的倾向。由此产生出现代生活方式和古老生活方式的冲突,文明的落后,现代意识和传统道德观念的冲突等等,构成了当代生活的一些极其重要的方面,这一切在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意识、精神道德方面都体现了出来。”可见当时农村经济政策的变化,引起了农村整个生活的变化,这种变化深刻的反应在人们的精神上心理上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的变化,而且旧的矛盾克服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了,新的矛盾推动着体制的不断改革和人们精神世界的变化。 读高加林和孙少平的故事,分析他们的面貌和心态,首先可以总结出他们身上体现的那一时期农村青年面貌和心态的共性特征。 他们有理想,十分热忱地面对生活,有吃苦耐劳精神,他们渴望脱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走出山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能力改自身变命运。 看《人生》中的高加林,在小说第一章就这样写道:他最近在地区报纸上几经发表过两三篇诗歌和散文,全是这段时间苦钻苦熬的结果,他十几年拼命读书,就是为了不像父亲一样一辈子当土地的主人(或者按他的另一种说法是奴隶)虽然这几年当民办教师,但这个职业对他来说还是充满希望的。几年以后,通过考试,他或许转为正式的国家教师。到那时,他再努力争取做他认为最好的工作。在十四章中也描写到他在县城做记者时不怕吃苦,深入环境恶劣的地区做报道, 他以高度的热诚投入工作,以才干独当一面,很快获得上上下下的好评。再看《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高中时,他衣着褴褛,只能吃掺水的剩菜汤和黑高粱面膜即甲乙丙等菜中的丙菜,等到他来到县城成为农民工时更是受尽了苦,“他们从河湾往公路上爬那段陡坡时,身子都被背上的石头压成一张弯弓,头几乎挨到地上,嘴里发出类似重病人那般的呻吟”;“每当背着石头爬坡的时候,他的意识都是出于半麻痹的状态。沉重的石头几乎要把他挤压到土地里去。汗水像小溪一样在脸上纵横漫流,而他却腾不出手去揩一把;眼睛被汗水腌得火辣辣的生疼,一路上只能半睁半闭。两条腿抖得像筛糠,随时都有倒地的危险。”;“他仍然背石头,他本

文档评论(0)

xcs8885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006513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