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电大考试-2017年电大 电大小抄-闽文化-论述题-小抄-中央电大专科2017.17.docVIP

2017年电大考试-2017年电大 电大小抄-闽文化-论述题-小抄-中央电大专科2017.17.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7年电大考试-2017年电大 电大小抄-闽文化-论述题-小抄-中央电大专科2017.17

一、???? 论述题(30分) → 答案 ● 道教对福建民间文化的影响? → 答:道教在福建的久盛不衰,对福建民间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影响表现:①产生了一大批道家金石和书籍,进一步丰富了福建地方文化史料和道家经文典籍。②道教在福建的传播与渗透,还繁衍了许多道教有关的民间故事,丰富了福建民间文学的宝库。③福建有许多道教或与道教有关的歌谣。④道教音乐具有独特的乡土味,它从福建民间音乐和戏曲中汲取营养,又给福建民间音乐以多方面的影响。⑤福建道教舞蹈极有特点。⑥道教在福建的普及,促使闽地出现了一大批经宣传教义与神仙思想为主要内容的造型艺术,一些已成为全面的宗教艺术珍品。⑦福建道教对福建民俗也有很大影响。 ● 福建地方戏的主要特点? → 答:福建地方戏的主要特点有五个方面:①保存了全国最多的南戏剧目和中原古剧,被称为“南戏遗响”和中原古剧的“活化石”。特别是莆仙戏、梨园戏在传统剧目、音乐曲牌、脚色行当等方面都与南戏关系密切。梨园戏不仅保留了大量宋元南戏剧目,在音乐和演奏上也都保留了唐代古乐的结构特点和演奏遗风。②剧种的形成过程复杂,汲取营养丰富。福建戏曲所以难以明显区别外来剧种、本地剧种则因为它所受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是各种艺术、各种剧种互相融汇的结果。如潮剧传统剧目《荔镜记》曲文即以泉州方言杂潮语写成的。③保留不少稀有剧种。这是福建的封闭所致。如过去许多戏剧史家们认为。“四平腔”作为一个独立的剧种已以绝灭。④赴东南亚演出频繁。剧种为高甲戏、闽西汉剧、莆仙戏、戏园戏,闽剧、芗剧等。赴外演出时间之久,戏班次数之多、剧种之多,为全国地方戏中所不多见。⑤演出习俗繁多。福建各剧种演出习俗之多、之细、之繁,实为罕见。开演前、演出中、演出后各剧种都有一种详尽种序。总之,福建戏曲以其独到的表演艺术而令人赞叹。 ● 福建佛教有什么特点? → 答案在《闽文化概论》P138——150页 1、福建佛教自唐五代后,虽然发展不平衡,但从全省范围上看,至近代持久不衰。   2、福建许多著名高僧,或开宗立派,或持一家之说,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产生了深远影响。   3、外省高僧与福建关系密切,他们或云游福建,或长期驻锡弘法于福建,有的成为开山祖师,有的使寺庙兴盛,大大促进了福建佛教的兴盛和发展。   4、与海外交往密切。   5、寺庙兼有其它功能。   a、官驿功能。官驿是政府设立以供往来经过的官吏夫役膳宿之用。   b、书院功能。福建寺院多在山清水秀的名胜之处,远离尘世,幽雅静谧,有些又多有藏书,且又可随僧斋餐,故不少士子因寺院之便,聚读于山林。   c、流通经书功能。历代皇帝多次赐福建各寺予经书,因福建特殊的地理,经书保存得相对完整,再加上宋元福建刻书业的发达,因此福建许多大寺院都流通经书。时至今日,全国主要“佛经流通外”仅两处,而莆田广化寺就占一处。   6、独特的出家形式。   a、菜姑。“菜姑”指闽南一带带发出家住寺女众佛徒。菜姑出家时需投拜一位比丘僧为皈依师父,在佛前举行“三皈”仪式,并摄受《梵网菩萨戒》,便可出家住寺。   b、香花和尚。其特点是一方面进寺当住持,一方面热衷于为社会上宗教信仰者做佛事(祈禳、做醮、填还功果、放焰口等),场面非常热闹,榜疏辉煌,铙钹喧天,科仪细腻,目的是收取“忏资”。   7、寺藏佛学经典浩繁。福建不少寺庙都藏有珍贵的佛典,虽历经战乱兵祸,但仍保存了不少。 ● 福建教育久盛不衰的表现? → 答:(一)地方官吏的支持和倡导。地方官吏对教育是否重视,对教育的兴衰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所幸的是,主福建的地方长官,大都对教育很重视,对推动福建的教育采取了积极措施。 (二)有一批高水平的教师。这些教师主要是一些教书为业的教育家。每个朝代都有这样一批教育家,仅宋代,就有罗从彦、李侗、朱熹、李光朝、蔡立定、黄干,其中朱熹从事教育五十多年,提出了七大教学原则,其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对整个封建社会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三)科举的久盛不衰。我国正式开始以试策取士,始于隋,唐代开始大兴。虽然唐五代福建还处于开发阶段,人口仅七十万左右,但已有74人中进士;宋代共有7607人中进士,22人为状元,按人口比例,为全国第一,并创造出不少奇迹。以莆田县为例,曾同科文武两状元,连科三状元,囊括一榜前四名等,均为全国前所未有。元代福建有76人中进士,高于汉人南方各省。明代福建有2410人中进士,在全国仍名列前茅;其中竟然出现一榜三及第皆闽人这种绝无仅有的事。清代福建有1337人中进士,仍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科举业的兴旺,大大推动教育的普及。 (四)家族对教育的重视。福建的家族大都注意族人的教育,并形成了以读书为光荣,以不读书为可耻的族风。自可考科举出人头地后,又不忘荫蔽本族,或出资赞助,或激励族中士子苦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taobao8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