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1月青浦高三一模语文试卷
青浦区2016年高三语文一模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和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一一对应,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3.答题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 阅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7分)
——(刘士林教授在上海报业大厦的演讲)
①先有城市,后有城市声音。当代环境美学家阿诺德·伯林特提出:“工厂的声音、交通的噪声、广播和录音机的声音与人声共同构成了立体的听觉环境,这种声景广泛存在,墙壁也不能阻隔,一切事物都处于声音的包围之中”。伯林特可以被看作是“现代城市声音”研究的始作俑者。在那些熙熙攘攘、瞬息万变、此起彼伏、有序或无序的城市声音中,是否具有普遍的规律及更高的价值?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讨论和交流的问题。
②与宁静的大自然和乡村相比,城市本身是一种结构复杂、功能多样的矛盾组合体。一方面,它是理性的,人们必须遵守各种法规、程序、条例、规则等;另一方面,城市又是感性的,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色彩、声音、味道和不透明的心理活动,这两方面既相互叠合、交织、缠绕,又相互排斥、矛盾、斗争,使城市不断陷入困境和危机,同时也激发出城市特有的活力和创造力。依托于听知觉,并同心理、意识紧密相连的“声音”,是人在城市中每时每刻都不能脱离的感性工具和桥梁,就此而言,“城市”和“声音”的关系自然非比寻常。但我们首先面临的问题却是:“声音”怎样才能成为城市研究的对象?
③首先,需要讨论“声音”和“语言”谁更重要。和常识相反,在中国古代有“言外之意”一说,所谓“言”是“符号”,而“意”则是以“声音”为载体的内容和意义。这表明“声音”不仅不能等同于“符号”,还往往蕴含着比后者更真实的意图和更重要的意义。奥地利哲学家马赫把“实体”等同于“感觉”,尽管有些“过犹不及”,但至少可以使人重新认识感觉、语言和实体的关系,即包括听觉在内的人的感觉,在现实实践中绝不是无足轻重的。
④其次,还要讨论一下“视觉”和“听觉”谁更重要。现代科学告诉我们,人类有99%以上的信息是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取的。和历史上的文化活动主要依赖“听觉”不同,当今世界又称“景观社会”,目前居“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这是当代人生存“视觉化”及其多种后遗症的根源。就此而言,重建主体的“听知觉”和“声音文化能力”,对于矫正正在彻底“数字化”和“图像化”的当代文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⑤由此可得出两条基本原理:一是“声音”比“语言”重要,二是“听觉”比“视觉”深刻。这同样也适用于城市。在异常清晰稳定的空间、政治、经济、文化等“城市符号”背后,还存在着大量以感性方式存在、不断生成又不断流失、主要同人的感觉打交道的“东西”。尽管它们长期被“熟视无睹”或“充耳不闻”,但作为城市有机体成长变化、城市人喜怒哀乐最直接的记录和呈现,其价值和意义并不亚于各种“显性”表达。此外,尽管“声音”和“图像”同属城市的感性存在方式,但由于“听觉”和人的意识、心理联系密切,而“视觉”更加官能化和欲望化,特别是在视频技术和数字化图像日渐占据主导的当下,研究和重建基于“听觉”的城市声音系统.明显有助于构建一种更加均衡和协调的城市文化生态。
⑥“城市声音”作为一种城市的感性符号和活动,主要属于城市诗学、城市美学和城市文化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它们在城市研究中长期缺席或可有可无,恰好说明为什么当代城市越来越缺乏文化特色,城市精神越来越干瘪空洞,城市生活越来越单调贫乏。
⑦从表面上,城市越大,其声音结构也就越复杂。但城市再大也是城市,其声音同样有章可循和有规律可研究。
⑧宋代的青龙镇是上海第一个城市形态。从宋至清,青龙镇一直相当繁华,甚至有一定的国际化色彩,“镇上有三十六坊、二十二桥、三亭、七塔、十三寺院,设有官署、学校、仓库、税场、酒务、监牢、茶楼、酒肆,栉比鳞次,热闹非凡。”但由于城市地位不高,或者说周边的“江南”城市过于繁华,上海在很长时间内基本上没有“发声权”,即使偶尔发声和“呐喊”,也淹没在江南大城市的人声鼎沸中。这是在中国古代城市史上,几乎听不到“上海声音”的根源。
⑨170多年前的开埠,是个关键的时间节点。上海( ) )开始有了“城市声音”和“城市形象”,此后经过近百年的摸索,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逐渐稳定为以海派文化为基调的上海城市声音。与其他城市相区别,上海城市声音中最重要的新元素是西方声音,从开埠后以上海土话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3年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未来之星”选拔活动试卷(四、五年级).pdf VIP
- 鲁科版高中化学目录.pdf VIP
- 金融英语翻译 Chapter 15 应收款项.pptx VIP
- 烟草法律知识考试真题题库(含答案).pdf VIP
- 三年级上册 劳动教案.pdf VIP
- DB12T 775-2018 防雷装置检测业务规范.docx VIP
- 专题2.6 一元二次方程应用-几何动态问题(专项训练).pdf VIP
- 觉醒年代人物小传800字.doc VIP
- [通力KONE电梯资料]CTP-07.30.S2A_安全钳.pdf VIP
- 【名校课堂】九年级数学下册 28.1 锐角三角函数 正弦(第1课时)练习 (新版)新人教版.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