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打磨认知镜片的人.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看,打磨认知镜片的人

看!这些打磨“认知”镜片的人~~段永朝/2014年10月21日1723年8月26日清晨,素有早起习惯的列文虎克(Antoni van Leeuwenhoek,1632-1723)没有起床。这位荷兰代尔夫特(Dleft)市政厅的看门人,在他91岁高龄时,为这个世上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委托他的好友,把26台显微镜和数百个放大镜,捐赠给了伦敦皇家学会。从12世纪欧洲人学会制作凸透镜、凹透镜,到1609年伟大的意大利科学家伽里略,制作出第一台可放大30倍的天文望远镜,再到1675年,列文虎克磨制出第一台可以看清微生物、细胞、人类精子模样的显微镜,世界从两个维度,向人类敞开怀抱:一个是浩瀚的天穹,另一个是奇妙无比的微观世界。2014年11月8日,北京北展剧场,12位来自全球科技界的顶尖大师,向人们展示精彩绝伦的“赛博体验之旅”。他们,以及全球更多的认知科学家、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和人工智能专家们,是一群潜心打磨“认知”镜片的人。他们,将虚拟与实境、心智与身体、大脑与意识,用全新的坐标呈现在你我的面前。这一次,我们将“看到”什么?“注意”和“意识”,哪一个在先?按照普通人的理解,你“注意到”某个东西,必定有外部“刺激”,通过视觉、听觉、触觉或者嗅觉,引起了你的“意识”反应。果真如此吗?美国心理学家Benjamin Libet在30多年前做的一个实验,揭示出一个令人困惑的、惊人的结论:在你的“意识”做出任何你能感知到的动作之前,你的大脑神经某个部位,已经“提前”大约半秒钟,做出了反应。这个结果在2008年,由美国神经生理学家Stefan Bode借助更加精细的测量装置fMRI(功能性磁共振)加以印证。Bode的实验揭示出,通过大脑功能图谱分析,实验人员竟然可以在你形成某种清醒的行为意志“之前”大约700毫秒,以80%以上的准确率,预测到你“打算干什么”。传统认知科学认为,人的行为完全受制于大脑的“意识活动”,是人脑神经元的电信号、生物/化学信号传导,决定着人通过感知器官接收到何种信息,并做出相应的动作和行为。“人是机器”,或者“人像一个精致的机器一样运转”,是传统认知科学的基本假设。这一信条正在被逆转。看到了自己的“后脑勺”再来看一个“哲学实验”。2007年,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两篇论文,这两篇论文后来被誉为“哲学实验”的经典之作。一个实验是瑞士学者Lenggenhager和Blanke做的;另一个实验是瑞典学者Ehrsson做的。相关细节,可以参考厦门大学周昌乐教授的解读文章,这里简述说一下实验结果。正常人的感知往往有一定的“盲区”,比如人的双眼水平视角是124度,人的听觉响度范围是0-140dB(分贝)。上述学者的哲学实验,简单说,就是通过目视场景的技术,让受试者“看到了自己的后脑勺”。受试者戴上“目镜”后,可以看到自己身体的背后。在三个不同的场景下(看到自己的后背,看到某个人体模型的后背,以及看到一个立柱的背面),敲击受试者的后背的同时,敲击目饰镜中“虚拟的后背”,让受试者产生对“目视后背”的认知。当这种“敲击”同步出现的时候,令人惊奇的一幕出现了:受试者竟然无法区分“自己的后背”,还是“虚拟的后背”。《科学》杂志将这两个实验描绘为“灵魂出窍”(Out-of-Body Experience)。2500年以来的西方哲学思想史,可以粗略地看作“身体与心灵”关系的诠释史。无论是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将灵魂和身体看作不同的实体,还是笛卡尔确立的人的认识主体,心灵驻留在哪里?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哲学问题,也是一个心理学、生理学问题。当一个你从来没有体验过的“认知”场景,逼真地呈现在你面前的时候,人们恐怕不仅仅是瞪大眼睛、哇噻尖叫吧!这里蕴含的“心智转变”,值得深思。这些打磨“认知”镜片的人~~如果说,列文虎克、伽里略等科学家只是用耐心和精湛的手艺,打磨出延展人类躯体的“物理镜片”的话,今天活跃在人工智能、脑科学、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交叉领域的科学家们,则是在打磨着人类的“认知镜片”。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Jose Carmena,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意念控制”。“意念控制”,这个曾经只能出现在科幻作品中的场景,迄今已经成为严肃科学实验可以印证的事实。如果说,这种植入式脑电极,多少让人有点畏惧的话,非植入式的智能装置,将会让人感受到另一番景象。MIT媒体实验室的博士候选人Daniel Leithinger,发明了一种叫做inFORM的“手势感知”装置。虽然,这种非接触的手势感知,与“意念控制”不在同一个量级;但谁又能说,这种前所未有的体验,不会在冥冥之中改变着人的认知结构,影响着你意识的深海呢?日本学者Tomonori Kagaya发明的“仿生猫耳朵”,通过捕捉脑波信号来感知人的大脑活动。美国杜克大学的神经科学家尼克莱利斯,已经实现了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