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 肛门反射测试
排泄功能之維護 授課老師:林惠卿 正常之排便功能 大腸的構造與消化作用 大腸主要分成盲腸、結腸、直腸及肛管等四個區域。 直腸則位於腸胃道的最後20?cm處,在薦椎及尾椎的前方。直腸末端2~3cm稱為肛管,肛管對外的開口稱為肛門,受內及外括約肌的控制。 大腸分黏膜層及肌肉層二部分,黏膜層的主要作用是分泌黏液潤滑結腸、吸收水分與化合物,以及分解未消化的醣類、蛋白質與胺基酸,成為可由糞便排泄或肝臟解毒的產物。 肌肉層則主要負責大腸的機械性運動,為排便機轉中極重要的一部分。 圖8-1 大腸的構造 大腸的機械性運動 大腸的蠕動在平常時較弱,一旦攝取食物後,橫結腸至乙狀結腸的蠕動就會增強,使腸內容物藉此蠕動及重力作用而推向直腸。 結腸袋性攪拌運動 結腸袋性攪拌運動是利用肌肉的收縮,將內容物由一結腸送至另一結腸袋,水分在此被充分吸收。 蠕動 蠕動是利用環肌及縱肌的收縮,將內容物往前推送。 整體運動 整體運動是指當食物進入胃或充滿十二指腸時,引起胃結腸或十二指腸結腸反射,造成結腸強烈的蠕動波,而將內容物推至乙狀結腸及直腸,此為最佳排便時間。 大腸的神經支配與反射 大腸的運動主要受自主神經支配,其意識控制則由中樞神經之大腦皮質區往下傳導,經脊髓至會陰部,大腸的神經支配詳述於下: 交感神經 源於第11~12胸椎到第3腰椎,當其受刺激時則會抑制腸蠕動與減少肌肉之張力,並使肛門內括約肌收縮。 副交感神經 源於延腦,經由顱神經到第2、3、4薦椎控制。支配胃、升結腸、降結腸及直腸,當副交感神經受刺激時,則會促進腸蠕動與增加肌肉張力,並使肛門內括約肌鬆弛。 中樞神經 從大腦皮質區經由下視丘、脊髓到會陰部神經控制肛門外括約肌,可隨意控制大便之排出。 胃迴腸反射 用餐後產生的胃迴腸反射會使迴腸蠕動增強,因而將內容物擠進盲腸,同時胃泌素使迴盲瓣鬆弛。一旦盲腸被擴張時,迴盲瓣的收縮加強,則限制食糜通過小腸進入盲腸。 胃結腸反射 當食物進入胃或充滿十二指腸時,就會引起胃結腸反射,產生大腸的整體運動,此反射最強的時刻是在每日第一餐後半小時;為訓練排便之最佳時間。 直腸內反射 直腸內壓上升時會刺激黏膜下神經叢,使刺激部位以上腸段的運動及收縮增強;反之,腸肌神經叢則使刺激部位以下之腸段運動及收縮減緩,以利糞便的輸送。 脊髓反射 直腸內壓上升時會引發脊髓反射,經由骨盆神經傳至排便中樞,同時也刺激副交感神經,使直腸肌產生反射性收縮,並使肛門內括約肌鬆弛。 排便機轉 排便機轉可分為4個階段: 1.將內容物送至直腸。 2.出現便意。 3.排便反射。 4.排便動作。 橫結腸的整體運動將糞便擠進直腸後,引起直腸壁擴張而刺激壁上之壓力感受器,引發直腸內反射及脊髓反射,而將直腸排空。同時,當直腸內壓達40~50mmHg以上時,直腸壁的骨盆神經將其興奮性傳至排便中樞,再經由下視丘傳入大腦皮質的感覺區而產生便意。 排便動作的產生則要靠橫膈膜及腹肌的隨意收縮、會陰部神經所支配之外括約肌鬆弛,再加上直腸縱肌的收縮使直腸縮短,及腹肌力量增加內部之壓力迫使內括約肌鬆弛。 圖8-2 排便反射模型圖 排便常見的問題 影響排便功能最主要的兩個因素是飲食與活動,而住院病患由於攝取流質飲食或低纖維食物,常會影響排便的功能,再上長期臥床活動力降低而影響腸胃蠕動能力。 住院的壓力、生活型態的改變、營養不良及疾病等因素皆會造成排便問題,臨床上常見的問題有便祕、腹瀉及大便失禁。 便祕 一般將便祕分為三種型態:低張、高張及習慣性。 低張便祕 低張型便祕是指以手指戴手套在肛門的外括約肌作環狀刺激時,感受到直腸柔軟且充滿糞便,造成的主要原因是大腸的蠕動力降低。 高張便祕 高張型便祕是指大腸的環節狀收縮雖增加,但未能向前推進,使糞便滯留時間過長,造成水分的過度吸收,故糞便乾硬且易發生下腹痛的情形。 習慣性便祕 習慣性便祕大多由於纖維性食物攝取過少,或未能定時排便而引起。 造成便祕的原因很多,一般人最常見的原因是排便習慣欠佳或依賴藥物,使排便反射功能逐漸減弱、大腸張力降低及腹壓減弱之故,而住院病患多由於活動量降低所致。 胃結腸反射多發生於晨起活動時,刺激整體運動而使糞便向前推進,一旦忽略此最佳排便時刻,糞便就會再退回乙狀結腸,使排便更加困難。 腹瀉 腹瀉是指排便次數過多,且排出液狀或鬆軟大便。通常為大腸的水分再吸收能力失調,導致分泌過多水分,或大腸蠕動過快,使水分再吸收的時間過短而引起。 腹瀉所造成的危險有脫水及電解質不平衡,輕則造成心律不整、低血壓,重則引發腎衰竭及死亡。如果發生在孩童、老人及重症患者身上,更需特別小心。 造成腹瀉的主要因素為:腸胃道遭受細菌或病毒的感染,最常見的部位是在迴腸尾端及大腸。 此時腸黏膜受刺激而增加分泌之速度,使大腸的機械性活動增加、水分大量釋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