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风景城市的记忆上海外滩.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上海风景城市的记忆上海外滩

* 华懋饭店又名沙逊大厦,始建于1926年,由英籍犹太人爱丽斯·维克多·沙逊 ( Ellice Victor Sasson)建造,被誉为“远东第一楼”,外墙用花岗岩石块砌成,以金字塔式绿色铜瓦楞皮的尖塔楼造型为特色。1956年改为和平饭店北楼。 * 外滩23号,中国银行大楼。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作为战胜国,于1934年收回了德国总汇旧址(沙逊大厦旁边),拆除后由中国银行取得建造权。但却被租界工部局以中国人的设计建造能力不足,会影响周围建筑的地基为由,被去掉第18层,硬是比旁边77米高的沙逊大厦低30厘米(其意在中国人造的建筑物不能超过它)。大楼建成于1937年,它是外滩建筑中唯一一幢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和建造的大楼,它是近代西洋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结合较成功的一幢大楼。大楼的设计者为英资公和洋行和中国的陆谦受。 * 外滩24号,横滨正金银行大楼是1924年横滨正金银行(Yokohama Specie Bank,ltd。)在中国上海所建的分行大楼。1945年后,该楼改作中央银行行址,大楼也易名为中央大楼。1949年后又成为中国人民银行华东区行办公楼。1956年上海市纺织工业局迁入大楼办公。现为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大楼由英资公和洋行设计建成,属于日本近代西洋风格建筑。 * 外滩26号,扬子大楼,建成于1920年,因“扬子水火保险公司”得名,1957年7月起由上海市房管部门管,现为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分行。大楼的设计者为英资公和洋行,大楼为一幢七层的办公建筑风格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 * 外滩27号,怡和洋行大楼。现在的大楼由怡和洋行出资翻建于1922年,并享有使用权,1955年被上海市外贸局占用至今。大楼的设计者为英资思九生洋行,呈复古主义派的建筑风格,建筑平面呈凹字形,西面凹进,朝东立面呈三段样式。 * 外滩28号,格林邮船大楼。1868年,德资禅臣洋行购得这块土地,建造其在上海的第二幢楼房,后该地被英资怡泰公司(格林邮船公司)收购,随即改建为7层大楼,1922年落成。1951年3月,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迁入该楼。目前大楼的使用单位是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大楼的设计者为英资公和洋行。外观设计为新文艺复兴式,顶层建有塔楼。 * 外滩29号,东方汇理银 行大楼。1914年,法资 东方汇理银行(Banque de l`Indochine)在中 国上海建造的分行大楼。 1956年,大楼被房管局 接管,改名为东方大楼,曾由上海市公安局交通处使用。目前大楼的使用单位是光大银行上海分行。大楼的设计者为通和洋行,大楼的建筑风格为法国典型的古典主义,雕刻精美。 * 外滩33号。1849年英国领馆在这里建成,它在1870年的一场大火中烧毁,到1873年新大楼重建完工。1966年,英国驻沪总领事馆关闭,该大院成 为上海市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用房,2003年,置换给新黄浦集团。最近经过 重新设计后,半岛大酒店在此开业。大楼的设计者为Grossman & Boyce, 建筑风格属于19世纪流行的殖民地样式。 * 城市的记忆—上海外滩 点 击 换 页 * 一,黄 浦 江 历史上太湖向上海方向泄水以吴淞江为主,到了明初,吴淞江中下游淤塞不畅,原黄浦江也潮水不通,以致农田深受其害,明成祖特委派户部尚书夏原吉,以钦差大臣的身份来江南治水。他到任后,征求地方人士的治水良策并进行了实地考察后,于明永乐元年(1403年)征用民工20万,先将太湖水经浏河导入长江,以减轻吴淞江上游来水压力,更重要的是将原黄浦江、范家浜、南跄浦口开通连成新的水道,使它与吴淞江合力将泥沙冲向长江,这样既解决了吴淞江水患,又由于这条新水道平直顺畅,大量太湖水涌入新水道,最终冲出了江面开阔、水量又大的新黄浦江,成了主泄水道,反次为主了—新黄浦江的形成夏尚书功不可没,相反,那条吴淞江则因航道弯曲狭窄而退出了主角位置,好在上海并没有忘记它,原吴淞江的出口:吴淞口,并没有因此被改为“黄浦口”。 * 二,西 方 人 的 眼 光 黄浦江江深水宽,到了清嘉庆年间(1796年后),上海已经是一个“船舶如蚁,舳舻尾接,帆樯如栉”的重要港口了,相反在城北的吴淞江、黄浦江交汇处仍是坟场、纤道、江滩,连船也不敢去那里靠岸,但是它通江达海优越的地理位置,却早已被英国人看中了。英国人根本不信鬼,更不理会当地人的耻笑,你看,那位璞鼎查爵士在签订“南京条约”后回上海时,就打定主意要将这块地方搞到手,所以驻上海第一任领事巴富尔到上海后,就采用威胁、欺诈等等手段,先是将苏州河到洋泾浜(今延安东路)间的江面划作英国船只的“下锚之地”,继而将东到黄浦江,西到界路(今河南路)之间地区作为“英人的留居地”,英国人殖民上海的最初目标实

文档评论(0)

shaoye34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