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公湖 怒江结合带西段中特提斯多岛弧构造演化.pdfVIP

班公湖 怒江结合带西段中特提斯多岛弧构造演化.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班公湖 怒江结合带西段中特提斯多岛弧构造演化.pdf

文章编号:1009-3850(2006)04-0025-08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西段中特提斯多岛弧构造演化 1,2 2 2 2 曹圣华 ,邓世权,肖志坚,廖六根 (1. 中国地质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2.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江西 南昌 330030) 1 摘要:本文根据 1 ∶25 万地质填图成果,将班公湖-怒江结合带西段弧-盆系时空结构自北向南划分为五峰尖- 拉热拉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陆缘火山-岩浆弧带、班公湖蛇绿混杂岩北、南亚带和昂龙岗日-班戈白垩纪— 始新世岩浆弧带等,初步认为中特提斯洋经历了三叠纪—早侏罗世扩张,中— 晚侏罗世往北、南双向俯冲, 晚三叠世—早白垩世残余洋(海)盆和早— 晚白垩世陆-弧(陆)碰撞等演化阶段。 关 键 词: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中特提斯;多岛弧-盆系;构造演化;西藏 中图分类号:P542 文献标识码:A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横亘于青藏高原中南部,在西藏境内长 2800km,宽 5~50km,是一 条巨型结合带。它以改则、丁青为界可分三段,沿走向上各段蛇绿岩所代表的洋壳形成与消 亡时间不同、俯冲方向不同。西段蛇绿岩以班公湖、拉果错及洞错为代表,岩体群构造侵位 于木嘎岗日岩群中,并被下白垩统郎山组灰岩不整合覆盖。蛇绿岩可能形成于中、晚侏罗世 之前,经历了早中侏罗世与晚白垩世二次构造侵位作用。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处于古特提斯构 [ ] 造域与中特提斯构造域转换承接区 1 。两者是如何转换的?中特提斯洋是何时开始扩张的? 由于藏北地区研究程度低,这些问题和冈瓦纳大陆的北界,一直是青藏高原地质研究中争议 的焦点。 2000—2004 年,笔者等人在参加 1 ∶25 万区调填图过程中,根据研究区沉积事件、岩浆 事件和变质变形事件等地质记录及同位素定年资料,对该结合带西段及其南侧的中生代弧- [~ ] 盆系时空结构与演化规律作了初步总结 2 4 。本文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班公湖蛇绿混杂岩 带的时空结构和班-怒带南、北两侧构造单元地质特征的差异,进一步探讨了班公湖-怒江结 合带西段中特提斯构造演化过程。 1 各构造单元的岩石组成及其特征  班公湖地区中特提斯洋于中— 晚侏罗世存在向北、往南双向俯冲作用,其南侧类似于现 代东南亚西太平洋多岛弧-洋盆体系,而北侧与现代东太平洋陆缘弧型大陆边缘相似。因此, 区内自北向南形成了由五峰尖 拉热拉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陆缘火山-岩浆弧带、班公湖- 怒江结合带(中特提斯洋盆)和昂龙岗日 班戈白垩纪—始新世岩浆弧带等组成的弧-盆系时 空结构。 1.1 班公湖蛇绿混杂岩带  该带位于结合带西段的班公湖蛇绿混杂岩带,是中生代特提斯洋消亡的遗迹。蛇绿混杂 带内部结构较复杂。根据蛇绿构造混杂岩的空间展布、物质组成、构造变形等地质特征,结 收稿日期:2006-08-21 第一作者简介:曹圣华,1967 年生,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及研究工作。 资助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1∶25 万邦多区幅、措麦区幅、羌多幅、日土县幅、喀纳幅(国内部分)区域地质调查”。 1 合新发现的龙泉山、麦克尔、拉木吉雄和茶罗等蛇绿混杂岩体(片),以研究区中部日土县嘎 公拉钦娃- 巴尔琴断裂带为界,将班公湖带内部结构划分为南、北两条亚带(图 1)。 图 1 西藏班公湖地区地质构造简图 1.第四系;2.古近系牛堡组;3.下白垩统欧利组;4.下白垩统多尼组、郎山组;5.上侏罗—下白垩统沙木罗组;6.中—上侏罗统接奴 群;7.下— 中侏罗统木嘎岗日岩群;8.下— 中侏罗统色洼组、莎巧木组;9.上三叠统日干配错群;10.上古生界;11.古近系火山岩; 12.上侏罗统火山岩;13.晚白垩—始新世花岗岩;14.早白垩世花岗岩;15.蛇绿混杂岩;16.断裂带;17.韧性剪切带;18.角度不整 合。①.工普-多玛断裂带;②.喀纳-扎普剪切带;③.班公湖右行平移断裂带;④.嘎公拉钦娃- 巴尔琴断裂带;⑤. 日土-热

文档评论(0)

zhoujiaha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