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郭隗; 千里马——士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以天府之,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战国策卷三秦一》返回幻灯片 4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滕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归至家,妻不下纫,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 ……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 返回幻灯片 4 艺术表现方法方面: 语言从容不迫、逻辑上说理井井有条、流畅自然、富有气势。 优美的语言带给人多么美好的审美享受! 加强语言学习与运用多么重要! (1)使用了铺陈、排比、比喻、寓言、反问句加强说理的力度和气势。 (2)语言流畅、让人欲罢不能,有一泻千里之势。 (3)逻辑性强。 郭隗第一次回答燕昭王问题使用了“三段论”: 大前提——“……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 小前提——“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 结论——“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4)语言的准确以及劝谏的艺术。 两个“诚”字——“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今王诚欲致士”。“诚”做“果真”解,有假设之意,将燕昭王放在“明君”之列。返回幻灯片 5 燕昭王给人的启迪 1.知人善用 2.善于纳谏 ——学习古人为人之道 ——作为领导人的素质返回幻灯片 6 引而不发:拉开弓却不把箭射出去。比喻善于启发引导。也比喻做好准备暂不行动,以待时机。 * 燕 昭 王 求 士 《战国策》 《战国策》简介 《战国策》,33卷,记载了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 共245年间的历史。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 关于“策” “简”“札” “策”: 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竹片称“简”,木片称“札”或“牍”,统称为“简”。若干简编缀在一起的叫“策”(册) [bamboo slips] 。 刘向: “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宜为《战国策》。” “战国策”之“策”: 策谋、策略 鞭策、策命、策封、策论、策问…… 《战国策》的价值 史学价值:记载公元前455年到公元前216年间各国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重大事件,着重记录了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活动及策略,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文献。 文学价值:(文体)对后世史传文学、赋体、小说等有很大的影响;塑造人物、篇章结构、说理方法、辞采气势、语言修辞。 解题: 燕昭王求士 燕,即北燕。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222年灭于秦。 燕昭王(前335年─前279年),战国时期燕国第三十九任君主,名职,燕王哙之子,太子平之弟。简称昭王或襄王,本在韩国作为人质。燕王哙死后,燕人立职为燕昭王,派乐毅伐齐,连克七十余城。 求士的背景 战国时期 群雄争霸 公元前316年 燕王哙之“禅让” 燕国内乱 齐、中山等国伐燕关于“士” 关于“士” 本义:会意字。从一,从十。善于做事情,从一开始到十结束。古代男子的美称。 在传统文化里 “士”的概念有两层意思: 其一,是从爵位上来讲 其二,是从人的品性志向(品质)上来讲 “士”的演进 西周春秋时期:本指贵族中的低级阶层,他们的地位在士大夫以下,而在庶民之上。 战国时期:凡有点本领的成年男子,几乎都可以称之为“士”。“士”——具有某种技能的人。 魏晋:名士风流。蔑视礼法,狂放不羁,强调精神自由,展现个性的可爱。 隋代:科举考试设“取士科目”,录取者称“进士”,考取了进士的知识分子可以做官。“士”——读书人。 “士”演进的总结 在知识没有普及的时代:“士”指的是靠知识吃饭的阶层。 知识普及的时代: “士”当指那些有思想的、对社会有自己独立见解的知识人;“士”的范围应比“知识分子”要小。 燕昭王所求之“士” 具有某种品质、知识、技能的人。 串讲释义(一) 使动用法: “卑”,使身卑,降低自己的身份。 “厚币”,使币厚,丰厚的礼品。 串讲释义(二) 名词作动词: 帝者, “称帝”或“成就帝业”。 王者,“王”,“称王”。 霸者,“霸”,“称霸”。 通假: “诎”通“屈”,“指”,通旨。意旨的意思。 宾语前置: 寡人将谁朝而可? 串讲释义(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