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1. 1、本文档共4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提高班2

六、奠基者效应 奠基者效应也叫建立者效应,它是遗传漂变的一种极端的情况。假如从一个大的种群里分出几个个体(如雌雄一对),迁移到另一个生物地理区(如某海岛),并与原来的群体相隔离。在这种情况下,后来的基因型就决定于这些个体的基因型,不管它们在选择上是否有利,如果后代大量繁殖,就会形成不连续的隔离种群。迈耶把这种现象称为奠基者效应。最早被分出的几个个体就是后来新群体的奠基者。 人类群体中奠基者效应的例子如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亚米希”族。该族居民中曾有一种罕见的多指跟矮体型相结合的隐性纯合基因型。这种病最早发现于1860年,在有文献可查的100个病例中,有55例出现在亚米希族居民中。而亚米希族则起源于1744年的一对外来移民夫妇。他们就是这个亚米希族人的奠基者。有人分析奠基者效应在物种进化过程中可能比遗传漂变有更重要的意义。 七、迁移 群体间的个体移动或基因流动叫做迁移,是影响群体基因频率的一个因素。迁移实质上就是两个群体的混杂。这种个体或基因流动既可能是单向的,也可能是双向的,如是后者,又可叫做个体交流或基因交流。由于群体间个体或基因流动,必然会引起群体基因频率的改变。 可见迁移对群体基因频率的影响大小由迁入个体的比率以及频率差所决定。 八、隔离 一个或多个发生了优良遗传变异的个体,如果不和由普通遗传型的个体组成的群体隔离开来,彼此间进行自由交配,则新基因或新基因型就会混合在这个普通的群体中,并且会很快消失,因而也就不能形成新的物种。隔离开的类群不断地积累变异,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逐渐分化形成新物种。 一个群体被隔离成若干分群后,为什么会各自发展成不同的物种呢?这可能有如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被分隔的各个分群体的基因组成或基因频率一般不会完全一样,假如被隔离形成的群体很小,由于遗传漂移作用的结果,这些小群体的遗传组成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这是它们往不同方向发展的起因。 第二,各个被分开的群体中完全可能出现不同的基因突变。由于不同的群体间已经不存在基因交流,它们必然向着不同的方向分化和发展。 第三,一般情况下,被分隔开的群体所处的地理和生态环境条件是不同的,不同的自然环境进行着不同的自然选择,这就使得不同的群体的遗传组成的差异越来越大,以致最后造成生殖隔离,形成不同的物种。 九、物种的概念与形成方式 物种是自然界中实际存在的生物群体单位。 物种的形成可以概括为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渐变式,即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旧的物种逐渐演变成为新的物种,这是物种形成的主要方式。另一种是爆发式,即在短时期内以飞跃形式从一个物种变成另一物种 十、适应 一般认为,适应是生物在生存斗争中适合环境条件而形成一定性状的现象。适应既可表现为一个过程,也可是一种结果。例如,有的植物在低温条件下细胞内的含糖量不断增加,以适合于御寒的环境;生活在冰雪环境中的北极熊是白色的,不易被发现,有保护作用。从系统论的观点看,生物体对环境的适应过程,本身也在改变着环境。例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而光合作用所放出的氧气又改变着大气的成分。可见生物的适应过程也是与周围环境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过程。 第六节 生命的起源 地球上生存着形形色色、种类繁多的生物,有人估计,植物有30多万种,动物有150多万种,微生物约有十多万种。这样丰富多彩的生物界是怎样起源的呢?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有人又把它分为四个阶段,即: ①由无机小分子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 ②由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多糖、类脂等); ③由生物大分子组成多分子体系; ④由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 1.无机小分子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 2.由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生物大分子 在生命起源以前,构成生命物质基础的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是不是也可以不通过酶的催化而在原始地球上产生呢?近年来,福克斯等人设想,在原始地球上曾经历一个相对高温时期。因此,采用干热聚合的方法,使一些氨基酸混合物在无氧的140—180℃干热条件下经过若干小时,终于形成了含50~90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聚分子,这种多聚分子叫类蛋白。某些类蛋白有或多或少的催化性能,可能催化核酸的形成。有些研究者采用溶液聚合的方式也合成了多肽。 3、由生物大分子组成多分子体系 氨基酸、核苷酸等聚合成生物大分子,还必须足够地浓集起来,构成多分子的相互作用体系,原始生命才有可能诞生。目前,大多数资料都介绍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的假说,认为当地球不断冷却、大量水蒸气凝集为原始海洋时,已形成的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在原始海洋里不断累积,通过“团聚体”或“微球体”的形式,构成更复杂的多分子体系。 4.由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 作为多分子体系的“团聚体”或“微球体”还不是生命。但是,随着这种相对稳定结构的进一步复杂化和完善化,一旦它们在最原

文档评论(0)

ranfan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