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概论第一讲大清肇兴206709936.ppt

  1. 1、本文档共1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清史概论第一讲大清肇兴206709936

先祭天,再祭祖先,然后论辈份领取赏赐的白肉,饮酒祝贺,庆贺新春的到来。这一天又称太阳生日,各家把过节已破旧的挂笺、对联等拿下来,面向太阳烧掉,以边烧一边说:“烧什么得什么。”虽然叫“太阳钱粮”,不是的满族人认为老爷儿(太阳)会把自己送给太阳的“钱粮”加倍还给自己的。吃不完的肉,可以各自拿回家去。 萨满在《三朝北盟会编》中为“珊蛮”,满语为“乌达元”。女真语中意为“天使”、“天仆”。最初是由女人担任,说明萨满教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后来渐多由男人充当。萨满分为“大萨满”即“跳神萨满”和“二萨满”即“家萨满”。他们常见的服饰有神帽、神裙、七星褂、铜镜等。萨满的法器有腰铃、抓鼓、抬鼓、铜镜、铜铃、神刀、滴达枪、马叉、花棍、蛮特、卡拉器、箭等,都有象征意义。萨满神谕也叫神本或“特赫本子”,它是萨满教的“圣经”。萨满参与各种重要典礼和祭祀活动,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萨满教很早便对女真人产生影响。清代满族对萨满教的信仰可分为宫廷和民间两种。比较完整的萨满祭祀可分为祭家神和放大神。家神多指天神、农神等;放大神多指本姓已故的萨满神,俗称“太爷”。宫廷祭祀内有家祭(包括磕头祭和猪祭)、日祭(分朝、夕祭)、背灯祭、月祭、四季献神祭、元旦祭、出征凯旋告祭、日祭、杆祭等;民间祭祀有春、夏、秋、冬四时祭,清明、七月中、岁暮的暮祭。春、夏和暮祭为小祭,秋、冬为大祭。 清以前,萨满祭祀基本上都有这些内容。后来放大神逐渐停止,只祭家神。原有的许多仪式都没有了,如不戴神帽,摹拟动物神、英雄神的精彩舞蹈也没有了,某些野神已无专门的祭礼,俗称“扣了大箱”或“扣香”。但一些“没扣香”的姓氏如尼玛察氏、奚赫特里氏、库雅拉氏等仍保留了原来的大神。现在,在松花江上游满族聚居地仍能看到别具风格的野祭。由于已没有本姓民族萨满,近代满族人家只能向“窝辙库”叩头致礼,祭祀时不能动响器,俗称“嗑哑巴头”。关内的满族多向西炕上的祖宗板或西墙上的祖宗袋叩拜。 满族的哲学思想大致可分为平民的哲学思想和统治阶级的哲学思想两个方面。平民的哲学思想反映了满族共同的心愿。 泛神论是满族最基本的哲学认识与思想。满族相信万物有灵,这在他们普遍信奉的萨满教思想体系中充分表现出来。萨满教崇拜多神,这是相信万物有灵的必然结果。泛神论思想后来发展认同为三界说,即天上、人间、地下。泛神论观点是满族信仰多元性的原因,使满族对一切宗教信仰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 与泛神论紧密相联的是天命论和宿命论。满族在认为神灵无所不在,其威力无所不施的同时,认为诸神中天是至高无上的。自然界的一切变化、人世间的一切祸福都是天意,人应奉天行事。满族这种普遍存在的天命观被上层统治者充分利用,宣扬天命、天意,大造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佑天助的舆论,由此产生民族优越感,武装和调动了全民族的积极性,为满族的兴起、发展、夺取和巩固政权服务。 满洲祭祀旧俗 《清史稿?礼志四》:“清初起自辽沈,有设杆祭天礼,又于静室总祀社稷诸神祗,名曰堂子。” 《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卷首清高宗乾隆上谕:“我满洲禀性笃敬,立念肫诚,恭祀天、神与神阙……庶满洲享祀遗风永远遵行弗坠。”满洲旧俗与汉族礼乐文明的融合,形成了清代宫廷礼仪的重要特点。 努尔哈赤时期,祭天、祭堂子是非常重要的祭祀典礼,凡出征、凯旋、誓盟、节庆均要行祭天或祭堂子大礼。天命四年(1619)三月,因破明兵,刑八牛祭纛告天。天命七年正月初一,为庆祝除夕,汗率八旗诸贝勒大臣等,出城叩谒堂庙。天命八年五月初六日,因克敌,乃竖旗八杆。吹螺,拜天毕,升帐。据朝鲜官员申忠一的记载,费阿拉时期神与天分别祭祀,内城木栅设客厅以祭神,外城筑“祭天祠堂”以祭天。这种神、天分祭的祭祀模式,后世相沿不替。 天聪时期的祭祀习俗与天命时期相似。天命、天聪时期的祭祀活动,遵循了满洲民间的祭祀方式,以满蒙文化的天、神崇拜为核心文化基调,保存了较为原生的满蒙民族风格,并没有有意识地模仿汉族礼仪制作,未掺杂汉族儒家礼仪成分。 这种情况到崇德年间发生了变化,上层统治者有意识地吸纳汉族儒家礼仪,但仍然保留了满族旧俗。 崇德元年(1636年)六月十八日,皇太极下谕,定祭堂子、神位典礼。汗谕曰:前以国小,未谙典礼,祭堂子神位,并不斋戒,不限次数,率行往祭。今蒙天眷,帝业克成,故仿古大典,始行祭天。复思天者,上帝也。祭天祭神,倘不斋戒,不限次数率行往祭,实属不宜。嗣后,每月固山贝子以上各家,各出一人斋戒一日,于次早初一日,遣彼诣堂子神位前,供献饼酒,悬挂纸钱。春秋举杆致祭时,固山贝子、固山福晋以上者往祭,祭前亦须斋戒。除此外其妄行祭祀之举,永行禁止。著礼部传谕周知。 至于祭祀的程序,据《满文老档》记载: 崇德元年(1636)五月,“三十日……卯刻,圣汗出抚近门,列大驾卤簿,吹喇叭、唢呐、海螺,诣堂子,行三跪九叩头礼。于是,至堂子

文档评论(0)

junjun3747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