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东莞的良风美俗
(讲座提纲)
杨宝霖
莞人务实
务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事张扬,和善宽容,是东莞人的性格,也是东莞的风俗。自古至今,一贯如此。康熙时编的《古今图书集成》引《广州府志》说:“(东莞)士尚淳厚,农力稼穑,工不求巧,商能致远。素称易治。”所以俗语说:“东莞无大乱”。
年节风俗
春节
除夕守岁
元日清晨,向亲友拜年,给孩童赏封,食素禁扫。
初二为开年,必以生菜、活鲤鱼奉神,以祈“生利”,妇女携年具(春节时令食品)回娘家“探年”。
初一始,莞城人登黄旗。
初二始,择日入祠拜祖先,追仰先人美德,学习先人开拓创业精神。
十五以前,为新生男孩开灯庆祝。
正月十五日
晨,家中主妇以“缘分”为主题拜神。在新年未撤的供桌上,必加两物,一是响丸,一是野果“不纳子”。主妇“请神”毕,必以一掬响丸与家人分食。是日,如有亲友到访,亦掬响丸分飨,谓之“结缘”。粤语“丸”、“缘”同音。
响丸,近十年不见踪影了。其丸稍大于豌豆,空心,皮薄如纸,有的染作粉红色,红白相间,因中空皮薄,极轻,食一斗也不会饱。用手捧之,微有响声,故名响丸。制造之法:选纯净糯米,在冬至前浸水,每日换水,至正月上旬,舂米成粉,搓粉成条,切粒小如绿豆,入锅,以小扫来回轻扫,顷刻可成。
不纳子,“不纳”,莞人用古官话读,读如“宝捺”,一种野生枣类,高大乔木。果圆如小苹果,可食,甜而微酸,如食粉苹果。
元宵
张灯,放烟火(今称“烟花”),家人出游。
正月二十日
正月二十日,莞人谓之门官土地神生日。是日,在家中所有门钩上悬挂连根之蒜二根,头根在下,绿叶在上,谓之挂“白须公”,说是可以祛除邪恶。午饭时,制一碟煎蛋煎鱼拜门官土地。
清明
节前,插柳枝于门以驱邪气。节日踏青,“挂纸”(扫墓),在墓前分食祭品,路远者亦回乡参与。
四月八
四月初八为浴佛节,莞城家家食芝麻糊,僧寺、尼庵施舍“佛汤”。
端阳节
节前裹粽,互赠亲友。粽,古代谓之“黍角”。东莞之粽,有三:一、外围糯米,中实绿豆,放一小块肥肉;二、外围糯米,中实红豆沙;三、灰粽,以碱水浸糯米,中放一小条苏木而裹之,蘸糖而食。碱水,以草木灰取汁熬成,故谓“灰粽”。
是日,家中女人奉神三牲如其他节日者外,加粽、苦瓜。端午一名“蒲节”。“蒲”,有关端阳节植物,莞人用两种:一、菖蒲,二、苦瓜。苦瓜古名蒲突,用谐音也。中午,家家点黄蚊香。黄蚊香制法:以印有朱符黄纸卷如拇指大,中充以艾绵、香粉、硫磺,点燃悬于门背。门楣插五月艾数枝,俗说可祛邪辟疫。中午,家家大人以鲜菖蒲茎蘸朱砂印于小孩额门与肚脐,佩小香囊。小香囊之制,以布作囊,中实香粉,有心形,有葫芦形,有鱼形,有寿星形,有仙女形等,大者如鸭蛋,小者如梅子。此东莞端阳古俗,建国后逐渐销亡了。
七夕
七夕拜七姐是女孩的重大节日。
乡村姑娘制作供案,以一年的准备,做出小巧玲珑的手工艺品,在七夕节期间展出。为虔诚拜七姐,女孩还斋戒,其规格有三,任人选择:一、当天不吃经烟火之物(“清斋一日”)。二、食素七日。三、七天不吃曾经烟火之物(“清斋七日),严格的,不喝开水,只能喝泉水。
七夕,姑娘须用七种花、七种果当天(露天)拜七姐。
盂兰节
七月十四夜为盂兰节(鬼节),以冥具祭幽(纸人、纸马、纸衣服、金银等祭鬼)。
莞城请和尚或尼姑大放“三宝”。所谓“三宝”,在城中大道中间搭一台,高约两米,宽约三米,长五米,分两级,三位道行高者坐上级,五、七名在下级旁列,皆着袈裟。台中安佛像,共同诵经,念咒,唱梵歌,至半夜而止。事毕,烧纸扎鬼王、纸人、纸马、纸衣、纸金银等,洒酒饭祭鬼。
在莞城,是夜华灯高挂,在不同的大路旁,设歌台三五,瞽师唱木鱼歌,《泪湿青衫》、《玉碎珠沉》、《禅院追鸾》、《长亭饯别》等名曲陆续登场,三弦乐音,幽怨歌声,缭绕莞城。
当晚,小孩子不能出街的,大人怕小孩遇着鬼。
中秋
八月初一,外婆一定提着灯笼,担着果饼到外孙家“送中秋”(外婆不在,有妗母代之。)
年初二、端阳节、冬至节,都是女回娘家探节,只有中秋,娘到女家探节。
约在八月十四到八月十六,小孩子三五成群,提灯夜游,谓之“游耍椂”,边游边唱“添油添蜡烛,唔添手指曲。”灯中的油、蜡烛尽了,可到任何一间售油或售蜡烛的商店索取,从来是不会被拒绝的。
中秋赏月,家人团坐,除名茶美酒,月饼花生外,必有:柚子、芋头、田螺。柚子,莞人谓之“和椂”;“椂”与“碌”同音,“碌”,莞人称圆也,例如“圆碌碌”;用柚子,取人月共圆之意。“芋”,莞音与“富”同音,意取“富有”。田螺,一名“攀桂”;攀桂,中国古代比喻考试高中;喻金榜题名,为“蟾宫折桂”;“蟾宫”,月亮也;折桂,与攀桂同意;传说月中黑影为桂影;月与桂分不开,攀桂又有好意头,故中秋赏月,要食田螺。
重阳
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是日登高,并扫墓。
冬至
莞人谓之“做冬”。妇女提前蒸红团。莞城,蒸红团只有冬至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