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晋墓葬看河西走廊砖拱顶建设技术.pdfVIP

从汉晋墓葬看河西走廊砖拱顶建设技术.pdf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牡套科学版) 中国民麓学类棱心期刊 2006年簟3期 lrOit No.3.绷 J.N明眄ⅡW断UNIVlmmTYN^删^IⅡⅡ双^l如-叩hy-,.elSotmh∞) 从汉晋墓葬看河西走廊砖拱顶建筑技术 陈 菁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广东广州510640) ·—、—o●—、—、●-、I—‘一·—、,·-_—、—^·-、.—‘●_、,一。·—、,.o●—、——_—、.—、—-●尸-’,‘-_h一,.-、—-’—、,。●—、—o●—、—’●_、,.^--■—‘●_-_、—o●—’一_、—-●_’,.I—· [摘要】西汉时期,当砖拱顶技术面向帝国各地推广传播之际,地域传统以及自然环境等因素促使河西走廊成为 了较早接受先进技术的地区之一。后经东汉、t魏至五凉时期发展,砖拱技术仿木构建筑的倾向愈发明显。手法渐慧成 熟。然而,它也阻碍了新兴拱顶技术的引入与采用。但在发展过程中,仍能针对戈壁晕洲特殊的自然及人文背景。进行 相应的变化与调适。从而形成了独具地域建筑技术之特点。 【关奠调】河西走廊;汉晋砖墓;砖拱技柬 [中圉分类号】K928.7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40(2∞6)03—0127一06 西汉中叶以后。砖石拱顶技术在我国墓室营造中骤然登场。多年来,学术界有关其技术渊源的争论 不绝于耳。其主要观点有二:一为本土说。认为,西汉砖石拱顶技术系由战国以来的梁板式空心砖墓演 化而来,其发展序列为:梁板式简支——梁板式三角形拱顶——折线型拱顶——砖券拱顶…;二为西来 说。认为。西汉砖石拱顶技术是在张骞“凿空”西域,中西方之间大规模经济文化交流的宏观背景下出现 的。12】前者主要是通过归纳起拱曲线的变化规律得出的结论,后者则是借用发生学理论,通过对古代世 界三大砖石拱顶体系的分析对比,从逻辑上证明两汉以降,汉地砖石拱顶技术深受中亚地区拱顶技术之 影响而得出结论的。暂且不论上述二者孰是孰非,但就其论证方法而言,尚有不足之处,即二者均在不 同程度上缺乏对地方砖石拱顶技术的考查与论证。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状况千差 万别,经济、文化发展并非同步,建筑技术之演进亦然。倘若没有深入细致的分区研究,就无法全面把握 我国汉代拱顶技术的发展状况,而探索我国砖拱顶技术之渊源则更是无从谈起。 河西走廊夹处在祁连山脉与走廊北山(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之间,长千余公里。宽数十至百余公 里。由于地理环境特殊,自古以来既是民族对抗、斗争的前沿,也是民族迁徙、交往的孔道。自汉武帝列 四郡、据两关以来,河西走廊更成为“华戎交会”之所,真所谓是,“使者相望于道。”举足轻重的交通区位 不仅推动了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还为建筑技术的演进提供了条件。在这种背景下对其砖拱顶技术的 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其意义是不言而喻。 一、河西走廊汉晋砖室墓的分布及形制 河西走廊汉晋墓葬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在东起武威,西至敦煌之地均有发现。虽然以土洞墓为主, 砖室墓所占比例并不大,但是时代序列较为完整,而且形制多样,墓顶结构所体现出的砖拱技术并不逊 色。经过科学发掘且资料已发表的重要砖墓有:兰新铁路武威——永昌沿线墓荆3I、武威滕家庄汉 墓【引、武威雷台汉墓【5|、水昌乱墩子汉墓【6l、酒泉下河清第1号墓和第18号墓[7|、安西五道沟汉墓[引、 【收稿日期】2006—02一07 【作者简介】李菁(1977一),女,河北曲阳人,在读博士,主要从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127·-—— 万方数据

文档评论(0)

006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