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运河与武清 - 武清图书馆
光大“运河之魂”
□ 李蔚兰
武清位于京津之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自北而南纵贯武清全境62.5公里。早迄元代,作为漕运之冲的武清就已成为中国北方商贸、文化的枢纽,是历代帝王环顾、将相驻足之地,多处留有康熙、乾隆等皇帝的御笔亲题及大量的历史掌故传说、名人诗词歌赋。
运河是武清人民的母亲河,是武清最具代表性的事物之一,“运河是骨,文化是魂”。悠久的历史文化,从经济价值上看,是一个地区的“无形资产”,她不仅能折射出城市的魅力和吸引力,同时能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辐射力,成为扩大对外交往、吸引投资与游人的“金字招牌”。积极将反映漕运文化、帝苑文化、掌故传说及历代名人诗词等编辑成《武清运河文化》专辑,不仅是为了配合当今运河两岸的开发建设,传播武清运河文化,推广城市旅游品牌,彰显城市风情魅力,也是武清人民多年来心中共同的宿愿。
在专辑编辑过程中,广大撰写人员以对历史高度负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撰写稿件,字里行间融入了对家乡的无限热爱之情,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热情相助,提出建议,增加了内容涵盖量和语言的凝重感。政协文史委员严格审查把关,运河编委认真编辑校对,对保证专辑质量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千年运河,百代沧桑,仅仅15万字无法将其全部包容,尽管编辑人员付出了很大努力,仍会有许多缺憾和不足之处,敬请读者原谅。
运河与武清
地处京津两个直辖市之间,“半天下财富悉经此路而进”的武清,风光秀美,聚集繁华,人文浓郁。这里得天滋养,河流纵横,洼淀棋布。著名的京杭大运河,迤逦浩荡,自北而南纵贯武清全境62.5公里。
大运河是武清的母亲河,她不仅是武清经济的命脉,也流淌着文化的玉液琼浆。追溯往古,自东汉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曹操征乌桓凿泉州渠,为北运河水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后,隋炀帝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凿永济渠,将武清境内的运河与永定河相连通,使武清因兼具河海之利为世所重。宋、辽时有萧太后运粮河三条水道入武清经北运河直达北京。金时有漕河接连北运河,北穿武清全境直抵京都。再经元、明、清三朝六百余年的变迁,成为中国北方商贸和文化的枢纽,多处留有康熙、乾隆等皇帝以及历代文人骚客的诗词墨迹。被称为中国书法珍品的东汉雁门太守鲜于璜碑即出土于此。
武清因运河而兴盛。运河千百年来形成的开放、融合与交流的文化特征,培育了运河两岸大批的文人雅士、仁人志士,培育了南北漕运、商贸、饮食、民俗、宗教、建筑、旅游等诸方面文化的发达,为武清留下了独特的人文精神与历史积淀。
运河给武清带来了物产的丰饶和经济的繁荣。五谷六畜、鱼盐果蔬、编织酿造等应有尽有。自元代开通漕运后,每年都有数百万石粮米及丝绸、茶糖等大批物资自江淮经运河运抵京师。每逢夏秋水旺时节,杨村、蔡村、河西务等地码头帆樯遮空、舳舻蔽水,明、清两朝更是运河水道全线畅通、漕运事业兴盛辉煌。“野水千帆集,人声沸暮烟。楼台两岸寺,灯火一河船”,清朝诗人在这里真切地描绘了当年武清境内北运河的繁荣盛景。
北运河的繁荣使武清沿岸城镇应运而兴。河西务在辽、金时还只是个小船坞,随着漕运的发展,逐渐成为“驿路通畿甸,廒仓俯漕河”的宝地,在运河沿岸城镇地位十分显要。到元代因其领蔡村、杨村、桃花口三驿和地近京城而有“京东第一镇”之称。元于此设漕运外司,领接海船进京事宜。设水陆驿站和14座官家粮仓。明代设置钞关,来往货船在此榷税。并设漕运使司、巡检司、户部分司等十三衙门,三品至八品官员达百余人。商业日渐发达,商民攒集,舟船辐辏,“帆樯过市,则白云自飞,灯火沿流,则华星倒落”,一时财聚南北,货通四海,令人神往。
运河带来了南北文化的交融,武清由富庶而文明。好学上进、慷慨仗义、报效家国成为武清的乡风。武清的书画、武术、民间花会、民间技艺等,无不与北运河结下不解之缘,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纵观历史,武清出过封疆大吏、朝廷重臣,出过国学宗师、书画巨子,出过武林盟主、戏剧名伶,艺术和专业上卓有建树的专家学者更是不胜枚举,堪称地灵人杰、才俊辈出。运河还把不同的文化、宗教、饮食、习俗与不同层次的文化诉求、礼仪民风汇集一起,形成了武清多姿多彩、宽容开放的文化特色。
为保障母亲河的畅通,千百年来武清人民付出了巨大的艰辛。元成宗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修运河杨村至河西务段35处。明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挖通州至天津运河“深四尺五寸,所挑沙土即筑堤两岸”。清代,发五万民众开挖超过百里的筐儿港、青龙湾减水河、筑堤通海,并完成了修建减水坝、裁直八里湾等许多重大工程。康熙、乾隆先后题写了“导流济运”和“导流还济运”的治河御碑,两碑完好无损地保留至今。
沧海桑田,历史的脚步匆匆。当远古的陈迹余香袅袅时,时代的机缘再次赋予大运河和武清新的历史使命。运河给这座城市带来的文明,最终在武清人身上,折射出斑斓的色彩。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北京市律师协会企业合规管理与律师实务操作指引.docx VIP
- 2025年最新的BRCGS包装材料全球标准第7版全套管理手册及程序文件.pdf VIP
- J B-T 8771.2-1998加工中心检验条件 第2部分.pdf VIP
- 北京工商大学《大学物理》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A卷).docx VIP
- 纪检办案经验课件.pptx
- 红 烛 高中语文新教材.pptx VIP
- 全国婚姻家族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知识竞答题库及答案第8批(100题).docx VIP
- 2024年河北省中央遴选笔试真题(B卷)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VIP
- 园林绿化工技能竞赛理论考试题库500题(含答案).docx VIP
- DB41T 1282-2016 油用牡丹 凤丹牡丹播种育苗技术规程.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