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毛细管电泳-修饰电极电化学检测法测定饮用水中溴酸盐
中国科学: 化学 2012 年 第42 卷 第1 期: 1 ~ 7
SCIENTIA SINICA Chimica SCIENCE CHINA PRESS
论 文
毛细管电泳-修饰电极电化学检测法测定饮用水中
溴酸盐
*
庞月红 , 刘利兵, 沈晓芳, 钱和
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 无锡 214122
*通讯作者, E-mail: yhpang@; pangyuehong815@126.com
收稿日期: 2011-07-12; 接受日期: 2011-11-10
doi: 10.1360/032011-452
摘要 通过静电层层组装技术在碳圆盘电极(PGE)表面制备{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 关键词
(PDDA)/多壁碳纳米管(MWCNT)}n/PDDA 多层膜, 并采用循环伏安法在多层膜的表面电 毛细管电泳
化学修饰电极
化学修饰一层磷钼酸(PMo )膜, 构筑 PGE/{PDDA/MWNTs} /PDDA/PMo 复合膜修饰电
12 5 12
电化学检测法
极, 研究该复合膜修饰电极的电化学及其对溴酸盐(BrO3) 电催化还原性质. 在此基础上 静电层层组装
建立毛细管电泳-PGE/{PDDA/MWNTs}5/PDDA/PMo12 修饰电极电化学检测法测定饮用水 磷钼酸
中的溴酸盐的分析新方法. 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 电泳的峰面积与溴酸根的浓度在 溴酸盐
5.0×108~5.0×105 mol/L 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 = 0.9954), 检出限为 2.0×108
mol/L(S/N=3).
1 引言 10-2006)、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CE-MS)[2] 、毛细管
电泳-光度计联用[3, 4], 而毛细管电泳与电化学检测联
溴酸盐是在饮用水臭氧消毒过程中产生的 2B 级 用技术用于饮用水中溴酸盐的检测尚未见报道. 在
致癌物. 欧美国家在新制定的水质标准中都限制了 众多毛细管电泳的检测方法中, 电化学方法可直接
溴酸盐的含量. 美国环保局在其饮用水标准中将溴 得到电信号, 易传递, 具有设计简单、成本低、易于
酸盐的含量限定为 10 g/L. 2004 年世界卫生组织 微型化和多元化、并有多种电化学研究模式可供选择
(WHO)在《饮用水水质标准》中明确将溴酸盐的限值 等优点, 适合于自动控制和在线、灵敏、快速分析. 化
从之前的 25 g/L 修订为 10 g/L. 2006 年 12 月 29 日 学修饰电极是在电极表面修饰具有优良物理/化学性
我国国家标准委发布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T 质的材料, 使电极具有某种特定的化学和电化学性
5750.10-2006), 参照有关国际组织和国家对溴酸盐 质 . 本文通过层层组装技术制备 PGE/{PDDA/
限值的规定, 将我国国家标准中溴酸盐限值定为 10 MWNTs}5 /PDDA/PMo 12 修饰电极, 采用毛细管电泳-
g/L(5.99×108 mol/L). 由于目前市场上的包装饮用 化学修饰电极电化学检测系统建立溴酸盐的快速灵
水均采用臭氧消毒, 因此, 建立一种快速、简便、低 敏检测新方法. 与我们之前的研究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作业(解答).pdf
- 5を有する重锁可变领域及び配列番号.pdf
- 1 超声波双张检测器udc-18gm50-255-3e3 - pepperl+fuchs.pdf
- 黏着斑激酶和踝蛋白在黏着斑合成代谢中的作用 -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pdf
- 合并四项-高雪氏症、黏多醣症第一型、典型法布瑞氏症 - ntuhgovtw.pdf
- 除甲醛纺织品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 印染.pdf
- 体积排阻色谱, 也称为凝胶色谱, 包括.ppt
- 糠醛在碳纳米管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pdf
- china modern dairy holdings ltd 中国现代牧业控股有限公司.pdf
- 重组蛋白表达技术的研究进展.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