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内聚力学说 通常用内聚力学说(cohesion theory )来解释植物体内
1内聚力学说
通常用内聚力学说(cohesion theory )来解释植物体内水分上运时水柱不断的问题。相同水分子间,具有相互吸引的力量,称为内聚力。(据测定,植物细胞中水分子的内聚力竟达20M以上)叶片蒸腾失水后,便从下部吸水,所以水柱一端总是受到压力,与此同时,水柱本身的重量又使水柱下降,这样上拉下堕使水柱产生张力。众所周知,水分子与水分子之间的内聚力很大,可达-300×105Pa,同时水分子与导管或管胞内纤维素分子之间还有强的附着力,它们远远大于水柱的张力(-5~-30×105Pa),故可使水柱不断,这种以水分具有较大的内聚力足以抵抗张力,保证由叶至根水柱不断来解释水分上升原因的学说,称为内聚力学说(cohesion theory),亦称蒸腾-内聚力-张力学说(transpiration-cohesion-tension theory),是爱尔兰人迪克松(H.H·Dixon)提出的。
由于分子中电子和原子核不停地运动,非极性分子的电子云的分布呈现有涨有落的状态,从而使它与原子核之间出现瞬时相对位移,产生了瞬时偶极,分子也因而发生变形。分子中电子数愈多、原子数愈多、原子半径愈大,分子愈易变形。瞬时偶极可使其相邻的另一非极性分子产生瞬时诱导偶极,且两个瞬时偶极总采取异极相邻状态,这种随时产生的分子瞬时偶极间的作用力为色散力(因其作用能表达式与光的色散公式相似而得名)。虽然瞬时偶极存在暂短,但异极相邻状态却此起彼伏,不断重复,因此分子间始终存在着色散力。无疑,色散力不仅存在于非极性分子间,也存在于极性分子间以及极性与非极性分子间。
色散力存在于一切分子之间。色散力与分子的变形性有关,变形性越强越易被极化,色散力也越强。稀有气体分子间并不生成化学键,但当它们相互接近时,可以液化并放出能量,就是色散力存在的证明。
这3种分子间力统称为范德华力。它是在人们研究实际气体对理想气体的偏离时提出来的。分子间力有以下特点:分子间力的大小与分子间距离的6次方成反比。因此分子稍远离时,分子间力骤然减弱。它们的作用距离大约在300~500pm范围内。分子间既保持一定接触距离又“无”电子云的重叠时,相邻两分子中相互接触的那两个原子的核间距之半称原子的范德华半径。氯原子的范德华半径为180pm,比其共价半径99pm大得多。分子间力没有方向性和饱和性。分子间力作用能一般在2~20kJ·mol-1,比化学键能(100~600kJ·mol-1)小约1~2数量级。
卤素分子物理性质很容易用分子间力作定性的说明:F2,Cl2,Br2,I2都是非极性分子。顺序分子量增大,原子半径增大,电子增多,因此色散力增加,分子变形性增加,分子间力增加。所以卤素分子顺序熔、沸点迅速增高,常温下F2,Cl2是气体,Br2是液体而I2则是固体。不过,HF,H2O,NH3 3种氢化物的分子量与相应同族氢化物比较明显地小,但它们的熔、沸点则反常地高,其原因在于这些分子间存在氢键。
3诱导力
在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之间以及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之间都存在诱导力。 在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之间,由于极性分子偶极所产生的电场对非极性分子发生影响,使非极性分子电子云变形(即电子云被吸向极性分子偶极的正电的一极),结果使非极性分子的电子云与原子核发生相对位移,本来非极性分子中的正、负电荷重心是重合的,相对位移后就不再重合,使非极性分子产生了偶极。这种电荷重心的相对位移叫做“变形”,因变形而产生的偶极,叫做诱导偶极,以区别于极性分子中原有的固有偶极。诱导偶极和固有偶极就相互吸引,这种由于诱导偶极而产生的作用力,叫做诱导力。
同样,在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之间,除了取向力外,由于极性分子的相互影响,每个分子也会发生变形,产生诱导偶极。其结果使分子的偶极矩增大,既具有取向力又具有诱导力。在阳离子和阴离子之间也会出现诱导力
极化作用 1)电荷: 阳离子电荷越高,极化力越强
(2)半径: 外壳相似电荷相等时,半径小,极化力强。
(3)离子构型(阳离子):18e-,2e-,18+2e-,(Ag+、Li+、Pb2+等)9~17e-(Fe2+、Ni2+、Cr3+)8e-(Na+、Mg2+等)
(4)电荷高的复杂阴离子也具有一定极化作用,如SO42-、PO43- 等3、离子的变形性
(1)结构相同的阳离子,正电荷高变形性小O2-F-NeNa+Mg2+Al3+Si4+
(2)对于外壳结构相同的离子,电子层数越多,变形性越大Li+Na+K+Rb+Cs+;F-Cl-Br-I-
(3)电荷和半径相近时;18e-,18+2e-;9~17e-8e-变形性:Ag+K+;Hg2+Ca2+等
(4)对于相同或类似的结构的离子,半径越大,变形性越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Photoshop2020平面设计实例教程全套完整教学课件.pptx
- 2025年重庆市中考语文试卷真题(含标准答案) 原卷.pdf
- 30题保险理赔岗位常见面试问题含HR问题考察点及参考回答.docx VIP
- 2023年成人高考高起专《数学》(理科)真题及答案.pdf VIP
- 2025年中国红十字会救护员培训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 VIP
- 苏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2)》课件.ppt VIP
- 航空煤油安全技术说明书.pdf VIP
- 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预习卡.pdf VIP
- 第一单元 传统工艺制作---劳动预备 课件(共两课时40张PPT).pptx VIP
- 2025年秋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 1 Happy Holiday 教案教学设计.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