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14.现代诗歌讲座第十四讲:中国现代诗歌(一).pptVIP

14.现代诗歌讲座第十四讲:中国现代诗歌(一).ppt

  1.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4.现代诗歌讲座第十四讲:中国现代诗歌(一)

主讲人:余雪真 中国现代诗歌(一) 中国现代诗歌 中国现代诗歌是五四运动以来的诗歌,主要指新体诗。其特点是用白话语言写作,表现科学、民主的新的时代内容,打破旧诗词格律的束缚,形式上灵活自由。最初试验并倡导新诗的杂志是《新青年》,继之《新潮》、《少年中国》、《星期评论》等刊物也发表新诗。其倡导者和初期作家主要有胡适、刘半农、沈尹默、周作人、俞平伯、刘大白等。 刘半农教授 《尝试集》 胡适在1920年出版的《尝试集》是最早的新诗集。 胡适《尝试集》;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学徒苦》;刘大白的《卖布谣》;郭沫若《女神》代表新诗创始期最高成就。 胡适先生 初期白话诗的问题 白话诗刚出现时,和整个白话文运动一样,文化意味很浓。它和白话文一样,是针对“文言”的。诗人注重的是,以“白话”写“诗” ,这一时期人们对诗的看法,与后来人们对诗的看法是不同的。 初期白话诗的问题 在这一阶段,诗人们似乎没有把心思放在“什么是诗歌”上头,他们似乎都认为,诗歌就是分行的文字。传统诗的种种都要破除,只有“分行”应该保留——似乎它就是诗歌的本质,只要有了它就可保证不会偏离诗本身。 初期白话诗的问题 由于过于注重语言形式的“白话”化(按照胡适的话说,就是“散文化”),把重心放在“散文化”对传统诗歌的文言,以及押韵、格律等“诗”化特征的拆解上,诗歌不是过于平淡直白,就是过于拖沓、机械——传统诗歌的形式没了,诗歌本身仿佛也随之消失了。 郭沫若的独特之处 郭沫若便写出了像《女神》这样的时代经典,并提出了一些很重要的观点。他在提倡破除“外在的韵律”的同时,提出了“内在的韵律”一说,强调了节奏的重要性,他的作品仍然存在着同时期的那种“散文化”的特点,并且还多了一些被人批判的东西,那便是浪漫主义在情感与形式上的漫无节制。 郭沫若 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社会活动家。1892年11月16日出生,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早年赴日本留学,后接受斯宾诺沙、泰戈尔、惠特曼等人思想,决心弃医从文。与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创造社”,积极从事新文学运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一代诗风,是当代最优秀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作。1923年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蒋介石清党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埋头研究中国古代社会,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后改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团结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 1946年后,站在民主运动前列,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文化界的革命旗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 郭沫若的泛神论思想 郭沫若因为接近泰戈尔、歌德的作品以及荷兰哲学家斯宾诺沙的著作,又使他受到了泛神论思想的影响。那是五四运动爆发前两三年,个性的自由和解放已成了当时新文化运动反封建斗争的主要内容。冲决一切网罗和束缚,破除一切偶像和迷信,是当时一般青年的共同要求,也是旅居日本的郭沫若的迫切愿望。 郭沫若的泛神论思想 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十七、八世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初期那种否认神是自然界的创造主、认为自然界本身就是神的泛神论,才能够给郭沫若以较大的影响。显然,郭沫若作为一个受过近代科学教育的人,不可能真正相信世界上有什么“神”。他自己就明白地表示过:“泛神便是无神。” 郭沫若的泛神论思想 他的泛神论的倾向,一方面是因为泛神论思想跟他当时蔑视偶像权威、表现自我、张扬个性的精神大体上合拍,另一方面也因为泛神论所提供的“物我无间”的境界,正适于诗人驰骋自己丰富的艺术想象力,把宇宙万物拟人化,诗化,视之为有生命的抒情对象。郭沫若所以会赞同“诗人底宇宙观以泛神论为最适宜” 。 郭沫若的其他主张 他强调直觉、灵感的作用,主张“自我表现”和感情的“自然流泄”,他列出了一个诗的“算式”: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这些也都是出于个性主义和浪漫主义对于诗歌创作的要求。 新月派为什么要提倡格律? 每一次危机都意味着转机。新诗一开始,因为过于自由,走到了几乎毫无诗意的地步。这促使更多人去思考诗的本质。闻一多提出了“新格律”,他想用“音乐的美”、“建筑的美”、“

文档评论(0)

celkhn546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