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谈邹平县水环境生态治理工程
谈邹平县水环境生态治理工程摘要:水是城市发展的灵魂,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因素。邹平县通过水环境生态治理,提高城市防洪能力,改善区域内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品味,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促进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水环境生态治理
1前言
水是城市发展的灵魂,是城市景观环境的重要依托,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因素。构建健康和谐的城市水生态环境,是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不仅能提高城市的防洪能力,更能全面改善周围城乡人居环境,形成水清、岸绿、景美、人文和谐的局面,大大提高城市的品位,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2邹平县地理位置及简介
邹平县地处鲁中泰沂山区与鲁北黄泛平原的叠交地带,东接工业重地淄博,西临山东省省会济南,南依胶济铁路,北靠黄河,济青高速公路横穿全境26公里。邹平南部长白山区为山区丘陵,是重要的林果产地,有国家级森林公园鹤伴山公园。中北部为黄河冲积平原,土壤肥沃,历来是粮棉集中产地和国家重要的优质粮棉生产基地。邹平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境内发现的丁公遗址,把中国的文字史向前推进了八百年;隋末王薄首举义旗,拉开了农民起义的序幕;北宋名相范仲淹的青少年时代在这里度过,为“先忧后乐”的思想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代硕儒梁漱溟19世纪30年代在这里创办了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进行了长达七年的乡村建设实验;邹平还是第一个对美国学者开放的农村调查点,美国前总统卡特曾来邹平进行考察访问。近几年,全县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是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国家卫生县城,最具幸福感县城,邹平县经济开发区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山东省唯一一家设在县级的国家级开发区。随着邹平县的经济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城市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水景观、水文化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邹平县水环境生态治理的做法
3.1县城区主要河道综合治理
黛溪河、新月河是流经邹平县城区的两条主要河流,一条位于县城东边,发源于南部山区,流经县城,向北汇入杏花河,最终流入小清河;一条位于县城西边,流经经济开发区,最终汇入孝妇河。原先的河道主要用于水利灌溉、防洪除涝,但是随着两岸居民生活污水、垃圾往里排入的现象日趋严重,导致河道的部分地段环境异常恶劣,水生物无法生存, 生态系统遭到极大破坏。随着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和经济社会发展,黛溪河、新月河的综合治理已迫在眉睫。通过治理,改变河道两岸脏、乱、差的现状,创造一个水清岸绿、虫叫蛙鸣、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水岸环境,使之成为县城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2001年,邹平县已对黛溪湖下游2.25公里的黛溪河河道进行了综合治理,实施了衬砌、硬化、亮化、绿化工程,昔日垃圾遍地、杂草丛生、污水横流的黛溪河早已变成了集“拦、蓄、补、美”四位一体的“民心河”。随着邹平县城的不断发展,城南新区的高标准建设,黛溪河、新月河穿城而过,河道的景观功能、生态功能日益凸显。2010年,黛溪河、新月河两大城市水系建设被列入邹平县城市建设十大工程,按照”水为魂、山为韵”的城市建设理念,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实施黛溪河、新月河两大城市水系综合整治,工程集蓄水补源、绿色生态和城市防洪于一体,结合邹平的历史、人文、自然景观资源,进行河道拓宽、衬砌、绿化、亮化、造景等综合治理,实现河流水环境自然化、生态化、人文化、景观化,全力打造新的环城水系景观带,营造人水和谐相处的浓厚氛围。
综合整治工程在设计上尽量恢复河流的近自然状态,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恢复生态学、生态工程学、旅游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模拟自然河道,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加景观异质性,强调景观个性,促进自然循环,构架城市生态走廊,实现河岸带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在建设中,结合河道流域具体地质、地貌、水文、植被及区域社会经济条件,遵循“宜宽则宽、宜弯则弯”的思想,恢复河道原有的结构形态和自然特征,让原有生物群回迁,提供生物多样性丰富的自然环境,重建水生动植物生态系统。同时,做到以人为本,建设生态驳岸,把水、河道与堤防、河畔植被连成一体,通过科学的配置,在充分利用自然的地形、地貌的基础上,建立起阳光、水、植物、生物、土壤、堤体之间互惠共存的河流生态系统。生态河堤的植被有涵蓄水分的作用,河堤土壤中有大量的土壤动物和微生物,使河堤土壤具有很高的孔隙率。丰水期,水向堤中渗透储存,减少洪灾;枯水期,储水反渗入河或蒸发,起着滞洪补枯、调节气候的作用。在河道断面形态设计上,既注重河流防洪排水的功能要求,又体现了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景观的要求,采用复式断面设计,这样可以加大洪水过水断面,保持河流主槽长年不淤积,增加人们良好的亲水感和视觉美感。
总之,通过高起点、高品位的城市生态水系建设,构建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