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一小时的故事》.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肖邦《一小时的故事》

凯特?肖邦 一小时的故事 1894 爱的悲歌——浅析凯特·肖邦的《一个小时的故事》 刘强 来源:《名作欣赏》1999年 03期 婚姻不应该是对女性自由的束缚,否则爱就会成为一种负担,让人觉得压抑,沉重得难以负荷,直至觉得窒息。这便是凯特·肖邦通过《一个小时的故事》带给人们的思索。 凯特·肖邦(1851-1904)在三十多岁时才开始其小说创作,但却成为了美国知名的“地方主义作家”。不过把她叫做“早期女权主义作家”也许更加合适一些。肖邦对路易斯安那州细致传神的描写足以与布雷德·哈特(Bret Harte)笔下的西部景色以及撒拉·奥恩·杰维特(Sarah Orne Jewelt)笔下的英格兰风光相媲美。她的小说中的绝大多数人物不是克里奥尔人就是加琼斯人。但是,肖邦透过这些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人物和景致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是对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责任和义务的关注和思考。 真实的束缚,虚幻的自由 ——试论凯特·肖邦的《一个小时的故事》 彭贵菊 来源:《外国文学评论》 2003年 01期 关键词:女权主义; 话语特征; 人物的相互关系; 戏剧式的场景; 生存空间; 摘要:长期以来 ,批评家认为凯特·肖邦的《一个小时的故事》是一篇女权主义作品。笔者认为 ,虽然故事的主人公是位传统的家庭主妇 ,但她的悲剧不仅是女性的悲剧 ,而且是生命个体在社会规范的制约之下 ,生存空间逐渐萎缩、直至消失的悲剧。作者通过人物的话语特征、人物的相互关系以及戏剧式的场景描述揭示了女主人公失去话语空间、思维空间直至整个生存空间的悲剧性主题。 叙事文本与意识形态 ——对凯特·肖邦《一小时的故事》的重新评价 申丹 来源:《外国文学评论》2004年 01期 关键词:叙事文本; 多重反讽; 深层意义; 意识形态; 女性主义; 摘要:凯特·肖邦的《一小时的故事》被学界视为女性主义文学的名篇之一。女性主义叙事学的领军人物苏珊·兰瑟在《叙事行为》一书中对这一作品进行了详细探讨,意在说明文本的形式结构如何表达出“单一的”、“特别清晰”的反抗男权压迫的女性意识。然而,本文认为肖邦的《一小时的故事)并非“单一的”女性主义的作品,文中的意识形态涉及的并非性别政治而是婚姻枷锁与单身自由之间的关系,作者对女主人公既有所同情,又不无反讽,对独立自由也态度矛盾。本文以肖邦的日记和其他作品为参照,详细剖析了《一小时的故事》隐含的多重反讽和深层意义,分析了兰瑟只看表面意义的浅读和牵强附会的硬读,并指出了造成这些偏误的三种交互作用的因素:对作者的定论、采用的理论框架和文化大环境的作用。 《一小时的故事》的符号学解读 申屠云峰 来源:《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关键词:《一个小时的故事》; 替补; 指涉模式; 摘要:国内学者对凯特·肖邦的短篇小说《一小时的故事》的解读主要有两种观点。这两种观点都认为小说主人公马拉德夫人与传统社会力量是完全对立的关系。而如果我们从符号学的角度出发,借用德里达所提出的替补概念来重新审视马拉德夫人与传统社会力量之间的关系,我们将会发现双方其实代表了在替补这个大的机制下两种相通的符号指涉模式,因而双方是互补的关系。 《一小时的故事》的叙事技巧 胡爱华 来源:《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 05期 关键词:凯特.肖班; 《一小时的故事》; 叙述视角; 重复叙事; 摘要:《一小时的故事》以多视角叙述手法和重复叙事的叙事技巧揭示主题,反映了作家肖班的精湛写作艺术,使读者看到了美国男权社会中女性心底的彷徨、困惑和失落。 多样性解读的成因及启示 ——《一小时的故事》“解读”的解读 江蕙 来源:《语文学刊》2009年 10期 关键词:《一小时的故事》; 多样性解读; 成因; 启示; 摘要:《一小时的故事》是美国作家肖邦短篇小说中的精品,国内外学术界对其意识形态的评价多有不同。本文借助解构主义批评和读者批评理论,通过对不同解读的梳理和分析,指出文本含义的丰富性和开放性,读者阅读期待、个性和能力的差异,是文本多样性解读的深层原因;并进而指出这种多样性解读是合理的、必然的,是一切优秀文学作品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重要表现。 透视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的一个窗口 ——解读《一小时的故事》中门、窗的象征涵义 胡启好 来源:《名作欣赏》2009年27期 关键词:门; 窗; 女性主义; 婚姻; 现实; 摘要:凯特·肖邦曾被誉为美国女权主义文学创作的先驱之一,她的著名短篇小说《一小时的故事》阐述女性追求平等和自由的主题,是她一系列描写女性觉醒与反叛作品的序曲。小说中门和窗多次被提及,被作者赋予了深刻的象征意义,分别代表了女性所经受的婚姻枷锁与残酷的社会现实和渴望平等与自由、实现理想与追求的一种有效途径。 论“一个小时故事”中二元对立结构的消解 栾述蓉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