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语法教案 动态助词.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汉语语法教案 动态助词

三、事態助詞 常見的事態助詞主要有“了2、去、來”。 爲了區別,這裏把動態助詞“了”記作了1,事態助詞“了”記作了2 3.1 事態助詞“了2” 動態助詞了1表示動作的完成,它緊貼在動詞的後面,如果有賓語時總是處在賓語之前。事態助詞了2表示事件的完成,總是處於句尾,如果有賓語總是處在賓語之後。 3.1.1 了2的產生時代 唐末文獻《祖堂集》中有如下例句: 者一對漢,向這裏覓什摩?(卷10) 仰山危手接得了,便禮謝,吃。(卷16) 與摩則大唐國內山總被闍(shé)梨占却了他。(卷6) 若是文殊、普賢昨夜三更各打一二棒,趁(一作攆)出院了也。(16) 雪峰便放却垸水了,云:“水月在什摩處?”(8) 我亦見你行腳人,入門便識得汝了也。(16) 大土梁是,童子當日一問二問三問盡有人了也。(10) 這些例句中“了”前面的是動補結構或非動作動詞(有),它們均不能帶補語,所以它們所帶的“了”應該是助詞。而且,這些語法化了的助詞全都位於句末或分句末,因此都屬於了2,所以了2應該產生於晚唐五代。 唐代動詞之後“得”大量使用,其中一些已經變成了動態助詞,如: 我令之罘歸,失得柏與馬。(韓愈:招楊之罘,全唐詩) 嫁得梁鴻六七年,耽書愛酒日高眠。(白居易:答謝家最小偏憐女,同上) 母不識字,令寫得經,及鑿屋柱以陷之,加漆其上,晨暮敬禮。(報應急,太平廣記,卷107) 傳得南宗心地後,此身便應老雙峰。(東陽夜怪錄,同上,卷490) 4.“取”作爲取得義動詞,漢代已經用在連動式的第二個動詞位置上,如: 愿足下急復進兵,收取滎陽。(史記·酈生陸賈列傳) 魏晉以後類似的例子增多,“取”的動詞性開始減弱。 乃往過去久遠世時,有諸鳥巢,賓近鄰家,人數喜探,欲捕取之。(生經·卷五) 我今以手掌盛取少少汁飲,而活於命。(佛本行集經,卷24) 唐以後 ,表示完成和獲得結果的“取”大量出現: 老人撫之,謂仲殷曰:止於此矣,左右各教取五千人,以救亂世也。(原化記,太平廣記,卷307) 合取藥成相待吃,不須先作上天人。(張籍:贈世肩吾,全唐詩) 曹文認爲,這些表示完成的助詞所表達的語義和完成貌句式相同,而其使用的格式,爲完成貌助詞“了”創造了一個位置,從而使“了”在唐五代前後,從動賓之後移到了動賓之間。於是“VO了”變成了“V了O”。 曹廣順《試論漢語動態助詞的形成過程》(2000)更明確地總結了漢語動態助詞的形成規律,并在此基礎上說明“了”前移的原因。他認爲動態助詞的發展經歷了連動式到動補式到動詞加助詞三個階段。古代漢語中得連動式“Vt1+Vt2+……Vtx+O”中動詞都是及物的,分別與句中的賓語構成動賓關係,賓語的位置在所有的動詞之後。如: 射殺一魚。(史記·秦始皇本紀) 以天降之福,吏足良,馬強力,以夷滅月氏,盡斬殺降下之。(史記·匈奴列傳) 漢代以後,部份連動式中的Vt2出現了不及物化的傾向,如: 祥嘗在別床眠,母自往闇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世說新語·德行) 修飾園林,除却沙石及諸糞垢。(佛本行集經,卷14) 這種變化造就了一種新的格式: Vt1+Vt2+O→ Vt+Vti+O Vti使漢語中出現了一個新的語法成份——補語, Vt+Vti+O的產生也打破了以往在Vt與O之間不能插入其他成份的限制,爲動態助詞的產生提供了一個句法位置。 “了”原是一個不及物的完成動詞,按照原有的語法規律,只能處在“V+O+了”和“V+了”的位置上。到唐五代時“Vt+Vti+O”出現后,“却”已經作爲完成助詞出現在Vt和O之間,Vi也早就作爲補語出現同樣位置上,所以“了”也可以從“VO了”變成“V了O”而不一定需要經歷一個“V+了”中“了”先虛化,然後再加上O的過程,重建一個“V了O”格式。 以上學者都認爲“V+O+了”變成“V+了+O”是“了”前移的結果,但是也有的學者認爲,“V+了+O”的出現不適由於“了”的前移,而是首先在“V+了”格式中“了”就演變爲動態助詞,然後,“V+了”後面再加上賓語O,中才出現了“V+了+O”。這種與前移相反的說法,我們可以稱之爲“後加”。 首先提出後加說的是吳福祥《敦煌變文語法研究》(1996),他認爲:“了”前綴先在“V+了”格式中虛化爲動態助詞,然後帶上賓語就形成了“V+了+O”格式。 李訥、石毓智《論漢語體標記誕生的機制》(1997)也持這種觀點:在唐五代時期“了”還只能出現在以下兩種格式中:(一)動+了,(二)動+賓+了。“了”形態化的句法環境是(一),一旦變成體標記后,就與動詞形成一個語法單位,這是賓語就可以出現在“了”之後。“了”不能在格式(二)中形態化。 然而,我們聯繫“却、取、得、將”等詞的語法化過程來看,這些詞並未經歷一個“V+却/取/得/將”不能帶賓語的時期,這些變化也都沒有經歷一個“Vt+Vi”首先凝固的過程。因此我們認爲“了”

文档评论(0)

wnqwwy2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14141164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