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arbarin, 1990) 壳源 (大陆碰撞) 混合源 (俯冲、转换) 幔源 (洋脊、裂谷) 据Mnaiar Piccoli, 1989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已认识到大多数花岗岩是地壳和地幔相互作用的产物; 地幔、地壳相互作用:可以是底侵、拆沉或俯冲等多种形式。 花岗岩形成与大地构造环境的关系——反映了大地构造演化某一阶段壳幔相互作用的联系。 花岗岩成分变化的影响因素 花岗岩的成分变化除受构造环境影响以外,还受以下主要因素制约: (1) 不同的源岩成分; (2) 不同的熔融条件; (3) 基性和酸性组分之间的化学和物理反应; (4) 地壳混染; (5) 岩浆演化机理等。 (一)花岗岩的成因分类及岩石系列 (二)与裂谷带有关的花岗岩 非造山的“A”型花岗岩,发育于裂谷带。可能的形成方式: 1)上地幔(尤其富集上地幔)低度熔融,直接形成碱性橄榄玄武岩浆,再分异; 2)上地幔熔融的玄武岩浆,在高压下分离结晶出富铝辉石后,变为碱性玄武岩浆,再分异; 3)上地幔部分熔融底辟上升,使下地壳熔融,混熔、混染形成碱性花岗岩(一般规模较小,多呈岩株状侵位于大陆地壳)。 (三)俯冲带的花岗岩 1、俯冲带花岗岩的水平分带性和成分极性 在同一俯冲带,花岗岩的分布与火山岩一样具有相似的水平分带,即由海沟向大陆方向,花岗岩成分中: K2O/Na2O、K2O/SiO2及SiO2含量递增,岩体年龄依次变新; 海沟 大陆 石英闪长岩 花岗闪长岩 花岗闪长岩 石英二长岩 花岗岩 中生代 早第三纪 晚第三纪 安 第 斯 弧 我国西藏雅江-冈底斯山: 石英闪长岩 石英二长闪长岩 英云闪长岩 花岗闪长岩 石英二长岩 花岗岩 110-80Ma 70-40Ma 40-10Ma 雅江 冈底斯北部 (三)俯冲带的花岗岩 2、成因 俯冲带花岗岩的形成与俯冲消亡洋壳的脱水和洋壳上覆地幔楔的部分熔融及地壳混染有关。 “I” “ M”型花岗岩是较大深度的下地壳、或有幔源物质参与而形成: ① 俯冲带上升的热流体加入无水下地壳,使其部分熔融产生; ② 在岛弧钙碱系列岩浆形成过程中,经分离结晶作用产生。 ③ 幔源岩浆在莫霍面附近或下部地壳中侵位,引起覆盖其上的中、下部地壳及有岛弧拉斑玄武岩和钙碱性岩石组成的火成岩地壳部分熔融产生。 ④ 幔源的玄武质和安山质岩浆与地壳或地壳熔体混合; “S”型花岗岩的形成: ①俯冲作用引起的高地温梯度和花岗质地壳的不断增厚使得地壳在不大深度上发生部分熔融形成花岗岩; ②俯冲导致地壳横向缩短、陆壳逆冲叠置,使地壳发生重熔; ③被动陆缘向活动陆缘演化过程中,海沟-岛弧间巨厚沉积物深埋地下,或被拖入俯冲带发生局部熔融。 造山带地壳急剧加厚 (地壳叠置、陆缘沉积体的叠置),强烈的构造热、动力作用 (四)碰撞带的花岗岩 板块构造与岩浆作用 概述 岩浆系列及其分布 板内环境的岩浆作用 裂谷带的岩浆作用 俯冲带的岩浆作用 碰撞造山带的岩浆作用 花岗岩与板块构造 蛇绿岩套 Brongniart(1813)首次提出了“蛇绿岩套”(Ophiolite)的概念; 1827年他指出:蛇绿岩套是具有蛇纹石基质以及被其包裹的氧化铁或其他浸染状副矿物的、致密构造,而不是片状构造的一大套岩石。 蛇绿岩套是具蛇纹石化特征的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组合。 (一) 概念及发展,岩石组合 1927年,Steinmann在蛇绿岩研究历史中作出重大的贡献,提出“三位一体”蛇绿岩套概念。 “三位一体”的蛇绿岩套: 主要由蛇纹石化橄榄岩和少量辉长岩、玄武岩组成的岩石组合,与深海远洋沉积的放射虫硅质岩密切共生。 Hess(1955)建议将蛇纹岩、基性火山岩、燧石岩的组合称“斯特曼三位一体”,表示它们是紧密的共生组合系列,代表消失了的洋壳残片。 1959年Brunn首次提出把蛇绿岩的研究与大西洋中脊进行类比。 1973年,都城秋穗对特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171017_宁波新世界明楼项目汇报文件.pptx VIP
- (人教PEP版2024)英语五年级上册 Unit2 大单元教学设计.docx VIP
- 劳务合同模板2025.docx VIP
- 高性能探针卡生产线项目规划设计方案.docx
- 2024年秋新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五章大单元整体设计 教学课件.pptx VIP
- 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的实践探索与优化路径——以晋南S村为例.pdf
- 《道路运输管理实务》第2版综合测试题.docx VIP
- 《人工智能导论》课件.ppt VIP
- 第一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pdf VIP
- 《铁路线路养护与维修》课件全套 模块1、2 基础知识;普速铁路线路工务作业.ppt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