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书脊 -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doc

  1. 1、本文档共57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二、书脊 -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课题名称:村落文化资源与国家教育建构—华北某县教育变迁的历史人类学考察 课题批准号:EAA070265 课题类别:教育部青年课题 课题拨付经费:1万元 学科分类:教育基本理论与教育史 课题鉴定时间:2009年5月 课题负责人:张济洲 鲁东大学 主要成员:孙天华、姜丽静、张夫伟、刘 静 序言 近年来,随着“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日益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农村教育也逐渐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但是既有的研究成果多从国家教育政策或政府的宏观规划出发,很少从乡民自身的教育需求、乡村文化变迁来研究乡土教育。中国教育史对乡村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民国乡村教育改革运动和陶行知、梁漱溟、晏阳初、黄炎培等精英人物的教育思想与实践。苗春德先生的《中国近代乡村教育发展史》系统的梳理了近代乡村教育的历史变迁和精英人物的乡村教育思想与实践,论述清晰而全面。周逸先博士的《定县模式与邹平模式——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教育之比较》,对两大实验分析和比较,阐明各自内在的本质和共同特征,并揭示历史价值和现实启示,这样大传统式的教育史研究固然有其自身价值,但是难以摆脱单线进化论的宏大叙事相对空泛的弊端,让人无法触摸到乡土社会的真实性。乡村文化是丰富多彩的,村落中教育的小传统往往游离于主流研究话语之外。 20世纪70年代以来,历史学研究呈现从宏观转向微观、从精英转向大众、从政治文化转向日常生活的发展趋势;历史学家已经不再只是将关注的目光投向统治者和精英人物,而开始投向下层关注普通民众的生活和经历。教育史作为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也应当借鉴这种研究趋向,关注中国的下层社会和地方特色,强调从具体而细微的语境中获得对事件的真实理解。丹麦学者曹诗弟通过在山东邹平县的田野调查和民间收集的大量文献资料基础上,采取一种“自下而上”研究视角,生动的展现了20世纪山东邹平县乡村教育变迁图景,我们认为乡村教育研究应该回到乡民的地方感觉中寻找更为贴切地方社会的真实图景。 课题选择华北平原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山东汶上县)作为考察乡村教育历史演变的切入点,县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单位和行政辖区,在研究方法上具有特别意义。以县为单位,对乡村教育文化作一整体研究,将宏大的历史变迁置于鲜活的乡村生活中,展现清末新学以来,国家政权逐步延伸到乡村教育,乡村社会、文化与国家力量冲突与对抗,更容易逼近历史的真相。县域作为城乡文化交汇的“结合部”,既可以对本土性、地方性的文化小传统的进行细致入微地描述,也可以将家庭、村落文化的变迁与政治生活和国家权力互动联系起来,这样就能够克服国家与社会、大传统与小传统、精英与民众二元对立叙事框架的局限性。 课题则力求进入到华北农村底层的视野,从社区内部、从底层民众中发现历史,这种自下而上的研究视角可以摆脱研究者的中心意识,获得一种研究的真实和现场感,同时将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方法引入教育史研究中去,从官方历史排斥的民间小叙事和地方风俗中寻求乡土社会变迁的心路历程。本研究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看作人类学的追踪研究,但是理论框架和分析视角与此不同,在前人积累的调查资料基础上,试图将一个县的教育变迁置于历时性框架之中,同时引进共时性分析视角度,对历史具体场景细致的深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宏大叙事相对空泛的弊端。 本课题的研究既可以为中国农村教育的历史变迁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解释,还可以为当前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新农村”建设提供有益的历史经验和启迪。 摘要 课题选择山东省汶上县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田野研究,通过采用口述史(Oral History)、叙事学(Micro history)等多种手法,再现20世纪以来,伴随国家权力逐步伸入乡村社会,现代学校与乡土文化冲突和竞争的生动场面。清末“废科举、兴学堂”标志国家权力开始进入乡村教育。洋学的冲击和“毁庙兴学”的运动对村民、士绅以及当事人所造成的内心矛盾和困惑,往往被大历史所遗忘,现代学校带来的外来信仰和观念与地方性知识和习俗的冲突以及带来的社会影响,在以往教育史研究中非常薄弱,对这一过程的深度描述和分析对理解现代学校在乡土社会的扮演的角色、功能以及缺陷极为重要。 山东省汶上县作为齐鲁文化核心辐射区,“孔子宰中都”即于此,又是30年代梁漱溟乡村建设实验县,1936年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廖泰初先生在汶上县开展农村教育田野考察,从中西文化冲突的视野,详尽地考察了汶上县“洋学”(学校)与私塾对抗、竞争甚至落败的情形。清末民初是我国由传统国家向民族国家过渡时期,现代学校制度作为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向乡村延伸,国家与地方社会的冲突,地方性对现代性的反抗,充分反映了乡村社会固有的文化结构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展示现代化进程中的丰富多彩。 “皇权止于县政”、“天高皇帝远”,说明了乡村社会

文档评论(0)

yanpizhu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