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新学、蜀学派融合儒道的“内圣外王”概念.pdfVIP

北宋新学、蜀学派融合儒道的“内圣外王”概念.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北宋新学、蜀学派融合儒道的“内圣外王”概念.pdf

OFCHIN]ESEHIMANlllEs 文 史 哲 Jo【爪NAL 2017年第2期(总第359期) NQ2,2017(SedaI№.359) 北宋新学、蜀学派融合儒道的“内圣外王’’概念 梁 涛 摘要:北宋时期是“内圣外王”概念由道家用语向儒家术语演变的重要时期,其中,北宋新儒学天道 性命与礼乐刑政并重的整体规划及其概念表达是内圣外王概念受到重视的根本原因。而新学、蜀学派学 者以庄补儒,会通儒道,将道家的天道自然与儒家的礼乐刑政相结合,则是其较早使用“内圣外王”概念表 达儒家价值理想的直接原因。新学、蜀学派的“内圣外王”概念,既有道家的内涵,也有儒家的因素,是融合 儒、道的产物,在内圣外王语义的演变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内圣外王;天道自然;礼乐刑政;会通儒道;语义演变 “内圣外王”出自《庄子·天下》篇,本是一道家术语,其内涵主要反映的是道家思想。然而,今日 学术界却广泛用之指称儒家思想,认为儒学追求之理想可以《庄子》“内圣外王”一语概括。这样,“内 圣外王”如何由一个道家术语转变为儒家用语,其间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语义又发生了哪些变 化,便成为儒学史研究中的一个需要检讨的重要问题。北宋是“内圣外王”语义演变承上启下的关键 时期,“内圣外王”作为一个概念不仅开始出现于士人的文集,而且被儒家学者接受和认可,成为表达 其人生理想的用语。不过,在整个北宋时期,“内圣外王”一语虽然在形式上已为儒家学者所使用,但 在语义上仍处于由道向儒的转变之中,既有道家的内涵,也有儒家的因素,是融合儒、道的产物。北 宋新学、蜀学派学者不仅较早使用了“内圣外王”一语,而且,他们的用法能够反映当时人们对“内圣 外王”一语的理解。 一、北宋儒学复兴的整体规划与概念表达 “内圣外王”一语沉寂数百年之后,在北宋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不是偶然的,而是多种社会、学 术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首先是北宋儒学复兴的整体规划在思想观念上的反映,是对新出现的、 不同于汉唐经学的“新儒学”的概念化表达。赵宋王朝建立后,确立了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剥夺方 镇的权力,收精兵由中央统一指挥,粮饷由中央负责供给,任用文臣代替飞扬跋扈的武人充任将帅, 同时增设机构、官职,以便分化事权,使官吏相互牵制,结果造成机构臃肿,效率低下,财政上冗官冗 费不胜负担,军事上在与辽及西夏的对抗中屡屡处于劣势,不得不割地赔款,输纳币帛,陷入积贫积 弱的恶性循环之中。故北宋以文立国,虽经八十年升平世,但法久必弊,政久必腐,至仁宗时各种矛 盾已充分暴露出来,迫切需要一场变革来扭转颓势。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称: 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制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 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① 政治上“不可不更张以救之”,思想文化上同样面临种种危机与挑战。赵宋立国之后,沿袭了唐代儒、 道、释三教并行的政策,积极扶持佛、道二教的同时,尤关注儒学的复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儒学 作者简介:梁涛,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孟子研究院教授(北京100872,山东邹城273500)。 ①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李勇先、王蓉贵校点:《范仲淹全集》中册,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524页。 万方数据 北宋新学、蜀学派融合儒道的“内圣外王”概念 21 的地位。北宋政府倡导、崇奉的儒学是汉唐以来的注疏之学,这种儒术恪守于章句训诂,拘束于名物 制度,存在着“穷理不深,讲道不切”的弊端,成为博取功名利禄的手段,显然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了。与之相反,佛、道二教则由于相对超脱于政治之外而得到迅速发展,它们分别从缘起性空和天道 自然的角度对宇宙人生作了形而上的理论阐发。佛教视现实人生为虚幻烦恼,不过是苦难轮回的一 个阶段,道教则追求长生不死、变化飞升,视现实世界为获得自

文档评论(0)

聚文惠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