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61卷第6期 地理学报 V01.61.No.6
2006年6月 ACTAGEOGRAPHICASINICA June,2006
中国东北地区城市地理基本框架
王士君.宋飓
(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长春130024)
摘要:从东北地区城市地理框架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出发。对东北地区城市体系框架、中心城
市和大都市区、城市群和城市组群等城市地理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城市地
理框架的形成演变过程分为三个时期.即古代城镇形成时期一近代城市形成时期一现代城镇
体系形成发展时期。将城市体系结构框架归纳为:自上而下先快后缓的城市化进程, “弱金
字塔”型的等级规模结构.沿铁路分布的“T”型空间结构.由“单一”向“新型”发展的
城市职能结构。东北地区以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为中心城市的“四城市时代”已经到
来,三省GDP向四城市高度集中,并且依托四市正在形成发展为“大哈尔滨”、“大长春”、
“沈阳经济区”和“大大连”四个大都市区。作为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东北地区的
城市群和城市组群也发育得相对完备而密集.已初步形成“三圈”的基本格局.即辽中南城
市群以及吉中、哈大齐等2个大型城市组群。
关键词:城市地理:基本框架:中国东北地区
中国东北地区是由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赤峰
市、通辽市、呼伦贝尔市及兴安盟(内蒙古东四盟市)共同构成的地域整体。无论从自然
环境特点.或从经济地理特征.以及从地域联系的历史发展来看.东北地区都是一个完
整的地域单元。其城市发育较早.曾是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经过百年的开
发建设,特别是建国后“一五”、 “二五”时期的重点建设,东北地区一度成为新中国第
一个重工业基地和农业基地。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体制性与结构
性的矛盾不断显现.地区经济在全国的地位不断下滑.出现了“东北现象”和“新东北
现象”。进入21世纪后.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
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等重大决策.东北地区的经济
正逐渐从低谷中走出.进入发展的新阶段【¨]。
东北地区的形成发展与东北问题的出现,都伴随着东北地区城市的兴衰。其城市体
系、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心城市和大都市区产业集聚与空间重组、城市群和城
市组群形成发展.以及资源型城市的困境与转型等等,都是构成并影响区域人地关系系
统特别是经济地域系统的重要因素。东北地区城市地理现象.不但在时间上呈现特有的
规律性、在空间上同样具有比较明显的地域差异和东北特色。
1 东北地区城市地理框架的形成和演变
东北地区城市地理框架大致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古代城镇形成时期一近代
城市形成时期一现代城镇体系形成发展时期。
1.1古代城镇形成时期
古代城镇形成时期主要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历史时期。东北城镇的出现,大
收稿日期:2005—10一11:修订日期:2006—01—17
NaturalScienceFoundation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Foundation:National
作者简介:王士君(1963一),男,黑龙江省延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会员,主要从事经济地理和城市地理
学研究。E—mail:wangsj@nenu.edu.cn
574.584页
万方数据
6期 王士君等:中国东北地区城市地理基本框架 575
约始自战国中后期.是伴随着郡县的设置、长城的修筑以及一些屯戍之所的开辟同步出
现的。而且往往是随某一政权建立而出现,又随某一政权衰亡而毁弃,旋生旋灭.极少
数能够保存延续到近代.不同于中原地区的城市发展有着更多的历史继承性。东北地区
南部很早就是汉族和受其影响较深的高句丽族的农耕区.城镇兴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