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六课:温度
3. 暴風雪 2008年一月中至二月初中國大陸華中、湖南等地區出現50年來罕見暴風雪,有19個省份受災,有1億多人直接受到雪災影響;170多萬人被迫撤離;直接經濟損失達109億美元。氣象學家推測可能是反聖嬰 (La Ni?a)現象造成。 6 溫度與城市空氣污染: 溫度因素對城市空氣污染的影響是很重要的。氣體對流有一特性,熱空氣較輕而上升,冷空氣較重而下降;在白天時,因為地表吸熱較空氣快,地表最熱,故溫度隨高度增加而下降,此時污染的氣體在高空中得以擴散(圖上);但是在夜晚地表散熱較空氣快, 地表較冷,溫度雖高度增加而上升,隨後再下降,因此溫度曲線有逆轉現象,污染的物質被挾持在此溫度逆轉層中,故夜晚時分空氣污染情形比白日嚴重(圖下) 。 圖:在白天溫度隨高度增加而下降,污染的氣體在高空中得以擴散(上)。在夜晚溫度曲線顯示逆轉層,污染的物質被挾持在逆轉層中而不易擴散(下) 。 7. 聖嬰與反聖嬰氣溫變化?: (1)聖嬰 El Ni?o: 聖嬰(圖)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海水水溫周期性的變暖(圖)並導致氣候異常; 每隔幾年到近年底時發生,赤道太平洋營養貧乏的表面洋流往東流動,取代了表面較冷、營養豐富的海水; 因為聖嬰發生的條件多半在近聖誕節時,故被稱為聖嬰(西班牙文神之子) 。 圖: 聖嬰現象。 2005年1月9日至2月5日之間四週內赤道附近太平洋表面海水的平均水溫(上圖)與異常水溫(下圖) 。 (a) 當聖嬰事件發生時,貿易風減弱甚至反向 (由西向東吹) 吹, 前述正常機制改變,因而使 (1) 在祕魯沿岸冷的表面海流被熱水取代,致使魚類大量死亡(2)印尼附近海水面下降,但太平洋東部海水面上升。 (b)這個海水較平常溫暖也影響全球氣 候變化, 有些地方因缺雨而成乾旱, 有些地方因多雨而造成洪水(圖), 例如1997-98聖嬰事件造成長江流域水 災並數十萬戶房屋受損。 圖:聖嬰現象造成全球氣候變化。 (c)機制:在正常機制下(圖),在祕 魯外海之SSTs 海流是冷的,因海岸的湧 昇流 (Upwelling) 從深部被帶到表面, 而在赤道太平洋西部的海水是熱的, 往西吹的貿易風使海水在印尼附近堆積, 致使其海水面比南美洲海岸高出? 公尺, 並使海水較熱及帶來高降雨量。 (2)反聖嬰(拉妮娜) La Ni?a: 定義: “拉妮娜”(La Ni?a) 現象,指赤道附近東太平洋水溫異常下降的現象, 並導致氣候異常。在聖嬰事件過後通常貿易風回歸正常; 但如果貿易風過分強烈,則上述聖嬰機制反向運作,冷的海水向太平洋中部與東部移動;這個海水變的較冷的機制通常運作9 至 12 個月,有時持續兩年。例如2008年一月中至二月初中國大陸華中、湖南等地區出現50年來罕見暴風雪。 非聖嬰年,太平洋海水運作之正常機制。 80-90年代克羅拉多州立大學的比爾蓋瑞(Bill Gary) 教授曾研究聖嬰現象與颶風之間關係。他根據聖嬰的週期、非洲撒哈拉以下區域降雨量以及平流層底部風的方向等因素發展了一套預測模式,能預測該年颶風出現多寡 (圖),這可能是因為當聖嬰出現年,在亞熱帶的噴射氣流較盛,妨礙了熱帶氣旋的發展;反之, 在拉妮娜(La Ni?a)年冬季海水變的較冷,該年颶風出現也較頻繁。 克羅拉多州立大學的比爾蓋瑞教授作出一套颶風個數的預測模式,預測值與觀測值非常接近。 2008年一月中至二月華中、湖南等地區暴風雪 三、風寒效應(wind chill factor): 所謂風寒效應(Wind-Chill Effect):是指人在同樣氣溫(溫度計的測量值)但是不同風速環境中,「感受」的溫度不同。人感覺氣溫的高低,其實是感覺到皮膚的溫度,當有風吹時,皮膚表面的熱空氣將被吹走,使人體暴露在外界的溫度中,這時人體必須要消耗更多能量,使皮膚表面不斷地產生新的熱空氣,當這過程一直發生時,皮膚的溫度將降低,並使人覺得更冷。 對於風寒效應,精確的描述是指加拿大學者在2001年時提出的風寒效應指數。雖然是使用溫度的單位『oC』,但這不是溫度,而是人類對這種感覺的描述。就以前段敘述為例,若氣溫為-4 oC,而風速為50 km/h,根據計算風寒效應為-14 oC。 一般來說,溫暖的皮膚忽然來到寒風中,風寒效應若在-25 oC以下,長時間的暴露將造成凍傷(Frostbite);若在-35 oC以下,10分鐘內將會造成凍傷;若在-60 oC以下,2分鐘內將會造成凍傷,若皮膚本來就是冷的則凍傷將更快發生;除了凍傷,失溫(Hypothermia)也與風寒效應有密切的相關。通常最外層的衣物可以提供防風(Wind Proof)的功能,利用高密度織物、雙層貼合或是薄膜塗佈的方式達到保溫的效果。 例: 奇萊山意外事件 (1971清華大學核工系學生) 第六課:溫度 一、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