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7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写作必备: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2017年3月汇总)
多元就业,敢做“不一样的烟火”
3月,是高校毕业季的重要节点,大部分毕业生的择业都将在这段时间尘埃落定。同往年相比,尽管今年的毕业生人数又创新高,较去年多出30万人,但很多人预想中的焦虑、烦躁、迷茫等求职情绪却并未在毕业生群体中广泛出现。“毕业季”没有变成“毕业急”。
从日前公布的一项调查中,我们能探究到“毕业不急”的部分原因。根据这份关于高校毕业生的整体就业情况分析,2010—2015年,本科应届毕业生“受雇全职工作”的比例从82.6%下降到74.2%。伴随着这一趋势,读研的比例与自主创业的比例在持续上升。分析认为,这表明当下本科毕业生的去向,正在从受雇全职工作的单一出口向多口径分流,“在国内读研”“在港澳台及国外读研”“自主创业”多了起来。与此同时,因为对互联网经济更加熟悉,配音师、在线教育教师、游戏测评师、网店老板等新兴职业,也成为不少毕业生的就业选择。
从单一出口到多口径分流,从毕业即就业到慢就业、自主创业,从大学生毕业后的多元选择中,能够清晰地看到“95后”大学生们的择业观在悄然发生改变。较之父辈与以往的师兄师姐们,“95后”的毕业生们有着更多新奇的想法,他们敢于并乐于“在不可能中寻求可能”;他们更自我、更个性,不愿循规蹈矩,不愿完全活在父母的期望和别人的目光中,按照大多数人的意愿捧所谓的“铁饭碗”和“金饭碗”;他们不再那么看重稳定安逸,看重所谓体面和待遇,而是更乐于接受挑战,更看重工作的成长性;他们的目标和定位越来越明确,对人生规划和自身要求也越来越高。
大学生的就业观是观察社会变化的风向标,就业观念的变化正折射出社会的进步与青年成才观念的变化。不再依赖于“过来人”的说教和指导,不喜欢在父母搭建的安逸窝中舒舒服服过日子,不为传统就业观念的条条框框所束,不羞于从网上售卖米粉和支煎饼摊做起,听从内心召唤,勇敢追求梦想,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是这一代青年最鲜明的青春底色,也是活力与创造力的最好证明。
青年人创造性的多元选择,离不开现实土壤作为支撑。例如,教育领域要进一步强化因材施教、鼓励学生的创造性,高校的创业就业教育须进一步强化科学性与分类指导、精准指导,大学生的创业环境和政策支持也要进一步优化,等等。只有全社会共同营造尊重个性选择、支持理性选择的文化环境,才能有更多的高校毕业生能够尽早了解自己、明确目标,并在毕业季勇敢追寻梦想,也才能有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在纷繁复杂的选择中,淡定从容、理性明智,让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在实现“小我”与为国家和社会献力的“大我”中,寻求最好的结合点与平衡点。
“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天空海阔,要做最坚强的泡沫”。多元就业,做“颜色不一样的烟火”,期待更多的年轻人走出与众不同的成才路,期待青年人的创造力进一步激发社会潜能。一个个青年人的鲜活选择,最终将汇聚成为一股洪流,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 人民日报 》( 2017年03月01日 05 版)
以“精准灌溉”确保教育公平
4年时间,1824个县通过教育督导评估认定。日前,教育部公布了《2016年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报告》。数字背后,凸显的是教育公平的推进。自2013年国家启动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的督导评估认定工作以来,我国已经有超六成县(区、市)实现了教育发展的基本均衡。更多的农村娃,拥有了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资源。
“为人生赋值,为社会定型,为国家和民族立心铸魂。”教育是人的现代化最核心的要素,保证教育公平,尤其是托起底部的公平,对促进社会公平意义深远。自20世纪60年代掀起教育改革浪潮以来,教育公平一直是各国政府和教育界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对我国而言,如何在“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中,让所有适龄儿童都能享有更好更公平的义务教育,更是一道前所未有的难题。
近年来,我国对教育均衡发展空前重视,从各个方面编织起教育公平的保障网。投入数千亿资金,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和校舍安全,实施城乡统一“两免一补”标准,设立专项资金,对在连片特困地区乡、村工作的教师给予必要的生活补助……当然,一些地方还存在落实不到位的情况。此次公布的报告显示,2016年接受督导的26个省份中,有8个省份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未落实到位;一些地方政府关爱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措施不足,特殊群体学生教育机会未得到完全保障,等等。
有去西部某省支教的学生回忆,在上第一堂课时,他拿出一幅印有动物的图片,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喊道:“牛!”但图中根本没有牛,后来才知道他们喊的是“鸟”。原来在当地方言中,牛和鸟的发音相似。因为缺乏师资,这里大多数学生不会讲普通话,甚至连听懂普通话都有困难。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在一些地区,基本办学条件仍存在薄弱环节,教师队伍建设亟待进一步加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