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4节 古书中用字.ppt

  1. 1、本文档共1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4节 古书中用字

第四節 古書中的用字;一、通假字 (一)什麼是通假 通假(通借、假借),是古人用字寫詞時本有其字而不用,卻用一個音同音近的字來代替的現象。原本當用的字叫本字,臨時用來替代本字的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簡稱借字)。例如: 莊公寤(啎)生,驚姜氏。(《鄭伯克段于鄢》) 往者屈也,來者信(伸)也,屈信(伸)相感而利生焉。(《周易·繫辭下》);(二)通假和假借 假借字有兩類情形: 一類是某些詞原先並沒有爲它專門造字,人們從現有的文字中選取一個同音字來記錄它,這是“本無其字”的假借,即“六書”的假借; 一類是某些詞原先已爲它造過專用字,但由於種種原因,書寫者沒使用本字,而另找一個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代替它,這是“本有其字”的假借。;爲了區分這兩類假借,我們把“本有其字”的假借稱之爲“通假”或“古音通假”。 通假雖然前人也叫假借,也是“依聲托事”而借音表義,但與六書的“假借”是不同的。 ;六書的假借是造字的一種法則,是不給某詞造專門書寫符號而借他詞書寫符號替代的法則,是“本無其字”的“依聲托事”,沒有本字可言(後世再造本字者除外,例如:莫-暮); 通假是古人用字的一種變通現象,即放著本字不用而臨時借用音同音近的他字來替代,是“本有其字”的“依聲托事”。;為什麼會產生“本有其字”而不用的通假現象呢?原因很多。 從根本上說,漢字雖然是以象形、會意為基礎發展起來的表意文字體系,但由於種種原因,它並不能實現形與義的完全統一,因而在造字之初便有了假借。這說明漢字作為記錄漢語的符號,本來就是允許和存在著借音表義的。;用字的通假和造字的假借雖有不同,但在借音表義這一點上並沒有本質的區別。只要在使用過程中能做到約定俗成、得到社會的公認就不會造成交際的障礙。 因此,某些通假現象在某個時代通行,當時的人們習以為常,並不以之為怪。在沒有正字法、也沒有能促進用字規範化的工具書的古代,人們用字不像後世那樣嚴格。;另外,漢字在隸變之後,字形的直觀表義功能已不復存在,音同音近的字又多,形體難記,人們在倉猝下筆時不及熟計,也易寫“別字”,正如鄭玄所說的:“其始書也,倉卒無其字,或以聲類比方假借為之,趣於近之而已。” 至於有的典籍已亡佚,後來根據某人口授再筆錄流傳,筆錄時,也易重聲而輕形。某些“別字”流傳久了,便相沿成了習慣,所以古書中的許多通假字與其本字之間的對應關係(即某通某)是相當固定的。;古書中大量使用通假字,是造成古書難讀的原因之一。碰到通假字定要打破其字表的束縛,“以聲求義”,找同它的本義,不能望文生義而“硬解”。 清代學者王念孫:“字之聲同聲近者,經傳往往假借。學者以聲求義,破其假借之字而讀之以本字,則渙然冰釋;如其假借之字而強為解,則詰詘為病矣。”;前人將上面所舉“莊公寤生”的“寤”即如其字面解為“寐寤”,“謂武姜寐時生莊公,至寤時始覺其生。”一覺醒來孩子已生下,又何“驚”之有?所以這樣的解釋是“以文害辭”,可見明通假對閱讀古書的重要。 ;(三) 通假字與本字之間的關係 1、聲音上或同音、或雙聲、或疊韻。 信以結之,則民不倍(背)。(《禮記·緇衣》) 寡助之至,親戚畔(叛)之。(《孟子·公孫丑》) 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憑)風。(《莊子·逍遙遊》) 登(成)是南邦。(《詩經·大雅·雲漢》);2、字形上多具有相同的聲符。同聲符的字,上古必然音同或音近。 錫-賜 易聲 《鄭伯克段于鄢》:“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 輮-煣 柔聲 《勸學》:“輮以爲輪,其曲中規。 說—悦、財—材、塗—途、常—嘗、倡—唱、鄂—愕、匪—斐、政—征。;當然,聲音相同相近的字並不限於聲符相同的形聲字,因而通假字與被通假字也並非都如此,比如: 由—猶、時—伺、趣—促、歸—饋;3、借代關係,有單借和互借之別。 單借,是指甲能借乙,乙卻不能借甲。 比如: 屈伸的“伸”能借用誠信的“信”來替代,而誠信的“信”卻不能借用“伸”字來替代; 背棄的“背”能借用倍婁的“倍”來替代,而倍婁的“倍”卻不能借用背棄的“背”來替代。;互借,甲字和乙字可互替。例如: 及以(已)至是,言不辱者,所謂強顏耳,曷足貴乎?(《報任安書》) 年八十已(以)上,賜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漢書·文帝紀》) 安有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尚)不驚者?(《論積貯疏》) 江河以濯之,秋陽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上)也。(《許行》);類似的還有: 愛—哀、才—裁、故—固、唯—惟等。 古書的通假現象以單借為多,互借較少。;4、對應字數上,一般一對一,也有一對多。 例如“辨”字: 主齊盟者,誰能辨(辦)焉?(《左傳·昭公元年》)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辨(變)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逍遙遊》) 望于山川,辨(徧,遍)於眾神。(《史記·五帝紀》) 其於宗廟,辨辨(便便)言,唯謹爾。(《史記·孔子世家》);(四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